春龙节旧事

王朝忠

一年一度的“二月二”春龙节到了。看到理发馆门口人来人往,室内顾客满座,不由得使我想起童年过节的趣事。

那年“二月二”,天刚蒙蒙亮,我就被母亲唤醒,一骨碌爬起来,穿好棉衣,匆匆赶到院子里,跟父亲一起打扫卫生,然后拿出一挂鞭炮,挂到高粱秆上,点燃后,“噼噼啪啪”地响起来,院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香,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按照习俗,春龙节要打双囤(正月二十五打单囤),而且必须趁早,越早越好,千万不能等到日出。乡间民谣说得好:“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谁家地土锄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父亲趁着东方欲晓,雄鸡鸣唱,早早起床,用铁锨从灶膛内端来草木灰,站在院子中间,慢慢地转,细细地抖,打成两个大大的圆圈,并在边沿上用草木灰画上长长的木梯,以示囤高粮丰。

我用葫芦瓢端来黄灿灿小麦、滚圆的大豆、雪白的棉花,分别搁在两个圆圈的中央,用砖块压好,这就是相沿千年的习俗——打双囤,以期盼当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母亲和姐姐,手拿一根小木棍,敲着门框、锅台和炕沿,口中唱着:二月二,敲门框,收的小麦往家扛。二月二,敲锅台,收的玉米千万袋。二月二,敲锅底,既省渣子又省米。二月二,敲炕沿,收获棉花千万担。歌谣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勤俭持家的信念。

早饭后,母亲开始准备午饭,按照乡村习俗,是要吃油饼的。此时正处于惊蛰时分,昆虫复苏。吃油饼,可烙昆虫毒爪。一是寓意家人团圆、平安,不被毒虫所伤;二是寓意男女老少无病无灾,身强体壮。

20世纪60年代初,生产力低下,又遭天灾,面粉很缺,吃烙饼实在不易。母亲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点白面拿出来,掺杂着白玉米面及地瓜面,做成五彩缤纷的大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口吃饼,口齿留香。这勾魂摄魄的美味,瞬间在心里爆开满满的幸福。今天回忆起来,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粗粮细作分外香啊!

午饭后,姐姐烧开一锅热水,父亲把院中春生大爷请来给我们理发。春生大爷是剃头的行家里手,他在磨刀石上精心地磨着剃头刀,一边蘸水,一边慢条斯理地和我说话,还不时地用手摸摸刀刃,看是否锋利。刀快剃发不疼。大爷说:“今天是个好日子,剃头好啊!龙抬头,人剃头,好事连连!小子还记得童谣吗?唱给我听听好吗?”于是,我坐在板凳上,洗好了头发,披上一个破麻袋片,摇头晃脑地随声唱道:龙抬头,我剪头,剪去烦恼和忧愁,拣来今年好年头。大囤满,小囤流,五谷丰登乐悠悠。吃不愁,盖高楼,长大娶个好媳妇,欢欢乐乐到白头。大爷连声夸我:“好孩子,有出息!”随即给我和父亲剃头。我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忘了剃头的疼痛,沉浸在幸福中。母亲、姐姐则互相剪发。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对新的一年美满吉祥的渴望。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已到古稀之年!但旧事难忘,历久弥新!我多想穿越时空,回到童年,再与家人过一个春龙节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