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蹦”趣事

祖新兰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自古以来,家乡人将二月二作为祈福纳祥的好日子。每逢这个时节,面食“土里蹦”便闪亮登场,香脆绵长的口感也着实让人解馋。它是一种以面粉为原料的焦黄色面豆,承载着儿时太多的美好故事……

“土里蹦”是用上乘的细沙土在大铁锅里炒制而成。小时候我家每年都去村南的沙土岗子上背几斤沙土回来,然后用细箩仔细过滤,筛出来的沙土光滑细腻,抓起一把来使劲攥在手里,沙土就顺着指缝间缓缓地泄漏下来,非常好玩。沙土里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胃肠功能不好的人,每天吃一把焦黄的“土里蹦”,具有很强的调理作用。中医上讲“焦香者入脾”,由湿邪引起的慢性胃炎,据说经常吃“土里蹦”与开胃健脾的中药方“焦三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制作“土里蹦”首先是发面,一般提前用老酵面头醒发,温水里兑上绵白糖融化其中。过去有的人家为了省钱只添加糖精,但这对身体不好,我母亲坚持用绵白糖制作,而且这更有助于发酵。比如冬天盆里的面若一直不发酵,我们老家有个惯用的小窍门就是在面上挖个洞,放进两勺绵白糖,再把面盆放在炕头上,一会工夫就会面开满盆。做“土里蹦”也是如法炮制,只要在泡老酵面头时勾兑足量的绵白糖,就能做出香甜的面豆。几个小时后掀开面盆一看,里头的面早已经鼓起来粘在盖垫上,用手轻轻拨开它的表皮,醒发好的面呈现出缕缕丝絮状,透着一股好闻的香甜气息沁人心脾,让你不由得靠近面盆,使劲用鼻子嗅闻几下陶醉其中。

接下来的制作工序是揉面,要反复地把面揉均匀,然后抻成很长的一根面条,用刀剁成琪子块,再用双手充分揉搓变成一个个圆润可爱的小面蛋,如此一来“土里蹦”坯子便成形了。家里做饭的主妇个个是炒小面蛋的“老把式”,这个时候开始拉风箱烧柴火,用来预热大铁锅里的沙土。火候到了沙土就变成褐色。趁热把小面蛋倒进锅里滚烫的沙土中,不停地用铲子来回翻炒。这可是个功夫活,小孩子最爱看的就是这个场景,因为“土里蹦”就要翻跟斗出锅了。儿时的我喜欢站在灶前,睁大了眼睛看着锅里的沙土演绎一场神奇的流水画面:高温下滚烫的沙土此刻如汩汩泉水在流动着,小面蛋们簇拥着、翻滚着、奔腾着,如“龙抬头”的心情欢欣雀跃,后来长大了才明白,那流动的沙子只是一种视觉现象而已。炒制到小面蛋逐渐变成了焦黄色,便大功告成。刚出锅的面蛋太烫且还是外酥里软,待到彻底晾凉后,才是传说中那咔嘣响的“土里蹦”,咬在嘴里品尝第一口酥脆,好吃到无法用语言形容,内心的幸福指数也一路飙升。这一刻你不得不叹服家乡人,传承利用沙土的文明智慧,发明了这远近闻名的“土里蹦”。

小时候每逢过二月二那几天,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上学时,衣服兜里人人都揣满了“土里蹦”,下课后还彼此交换,互相品尝各自的面蛋儿,评论着谁家炒的口感质地更甜脆。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相当于童年的高级点心。记得有一年过节,我还因为吃多了“土里蹦”导致上火鼻子流血,吓得家里人赶紧把剩余的藏起来不敢让我太贪吃。至今这段经历还被老一辈人津津乐道提起来,演绎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让人忍俊不禁。小小的“土里蹦,”酥脆香甜的味道一直梦萦半生,蕴含着我满满的童年记忆和绵绵乡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