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前 抢位发展 ——天衢新区二〇二三年十件大事盘点

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线通线

“新天衢·向未来”全国知名媒体走进天衢新区

天衢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天衢新区入选全国碳达峰试点

编者按

天衢新区将2023年确定为“项目攻坚年”。一年来,天衢新区按照市委“三个高于、五个走在前、七个争上游”部署要求,坚定扛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使命担当,奋发进取、乘势而上、抢位发展,各项工作全面起势、加速突破。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2024年是天衢新区“一年破题起势、三年快速发展、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将努力在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力提速工业经济、强力推动项目建引、纵深推进创新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中打头阵、当先锋,走出一条符合新区实际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首来处,无数画面镌刻时间足迹,我们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见证。本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汇总形成“天衢新区2023年十件大事”。

1、

国企改革促新区高质量发展

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揭牌

1月6日,德州天衢建设发展集团正式揭牌。揭牌仪式上,集团分别与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泰证券3家券商,中铁四局集团、中建五局、安徽省路桥工程集团3家央企强企,建行德州分行、邮储银行德州分行、渤海银行德州分行3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按天衢新区工作部署,集团4月正式启动板块整合工作,通过整合关联业务提升产业链完整性,整合互补业务提升盈利能力,形成了涵盖1家一级公司、4家二级(城市开发、产业发展、金融投资、人才文旅四大板块)公司、15家战略业务单位的公司架构,36家三级公司主营的民生保障、市政建设、产业培育、金融投资、人才文旅等业务实现多点突破。通过3至5年时间,将集团打造成为资产超500亿元的现代化国有企业,为新区起势发展贡献国企力量。

2、

行有方向 干有目标 评有标尺

我区出台“20条”激励担当作为

1月31日,天衢新区出台《关心关爱干部激励担当作为二十条具体措施》,明确用人导向、正向引导、容错机制等20条具体措施,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措施》对建立健全干部担当实绩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出具体要求。新区创新干部纪实考核评价机制,锚定市考县市区评比“保三争一”总目标,推进综合考核、绩效考核与干部考核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以“考准考实”为导向、以“全程纪实考核评价”为主要方式的“干部四色考核评价管理新体系”。对年度综合考核获得“一等奖”的部门单位,适当提高部门单位干部年度考核及干部纪实考核评价“优秀”等次比例。

围绕“干部敢为”,我区完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建立不实举报澄清保护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吃下“定心丸”。其中,对于不实举报,明确澄清保护程序、方法、步骤,严明工作纪律,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出具书面说明、向党组织通报等方式消除负面影响;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通过印发文件、媒体公开等方式进行澄清。

3、

零距离探访发展新速度

全国知名媒体走进新区

3月15日至17日,由德州天衢新区党群工作部、省网媒集团德州分公司主办的“新天衢·向未来”全国知名媒体德州天衢新区(开发区)行进式采访活动举行。

活动期间,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央视网等20余家中央、省、市知名媒体的50余位记者,兵分三路走进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德州市文化科技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园、有研半导体、德州东部医疗中心、澳德乐广场、董子文化街手造一条街等地,围绕天衢新区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开发区建设,聚焦“项目攻坚年”、“两大片区”引爆行动、主导产业培植、重大项目突破、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品质提升、民生改善、新区特色等方面,采用图文、短视频、云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全媒体报道,全方位展现天衢新区(开发区)担当实干、事争一流的新气象、新面貌。

4、

聚力两大片区发力164个项目

2023年重点项目发布

3月16日上午,天衢新区2023年重点项目发布会举行。2023年是我区“项目攻坚年”,新区将强力推进总投资1022亿元的164个重点项目建设。

2023年是天衢新区快速发展、借势突破的关键一年。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坚定不移把项目作为加速跨越赶超的“牛鼻子”,实施“重大项目突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总投资1022亿元的164个重点项目。其中,重大产业项目93个,投资702.8亿元,包括先进制造业项目62个、高端服务业项目19个、科创平台类项目12个;城市建设项目58个,投资189亿元;民生保障项目13个,投资130.2亿元。

5、

四大省级新区建立联合体

300余服务事项跨域通办

3月30日,天衢新区与烟台黄渤海新区、临沂沂河新区、菏泽鲁西新区相聚云端,共同举办山东省级新区政务服务跨域通办联合体线上签约仪式。自此,四地政务服务通道正式打通,可实现300余项服务事项跨域通办。

根据协议,联合体成员开设线下跨域通办窗口,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起远程沟通模式。对于异地提交的通办事项,由专窗工作人员直接收件、办理、办结、反馈。根据跨域办理服务规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联动、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实行清单动态化管理,实现同一事项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目前,4家省级新区可实现企业开办、建设项目、社保、医保等300余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的跨域通办,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

6、

“四联共治”走出治理新路子

“星凯模式”入选全国创新案例

6月27日,2023年创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会举办,现场发布了《2023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名单》,包括年度案例10个、推荐案例20个。其中,天衢新区“党建引领+四联共治+探索提升”社会治理的“星凯模式”入选年度案例,系全省唯一。

“星凯模式”即星凯社区打造的一种“党建引领+四联共治+探索提升”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该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探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为出发点,总结提炼出了“四联共治”工作法。即以社区党委为“轴心”,有机链接物业企业、红色商铺等资源,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并采用“线上线下提、网格党支部汇、共同协商议、协同联动办、全程跟踪督、办理结果示、党员群众评”七步工作法,厘清职责分配,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提升居民满意度。

7、

电子信息企业超120家

“一号产业”入选省特色集群

7月17日,省工信厅公布2023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全省共35家产业集群入选,天衢新区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集群上榜。目前,全区集群企业数量已达到120余家。

作为德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桥头堡”,天衢新区抢抓机遇,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链”,持续加码产业招引和培育力度,积极布局半导体材料等关键项目,联合区内已落户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依托有研、英望等骨干企业,建设了北方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手机整机生产企业。在项目建设、设备、信贷以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全力为集成电路项目解决电力、用地、用能等问题。目前,全区集群企业数量达到12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34家,年营收达106亿元。

8、

山东首条关键一步

12英寸大硅片生产线通线

10月16日,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在天衢新区实现通线,这是全省首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线,标志着山东在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项目达产后将形成每年120万片的生产规模。

据悉,该项目是国内半导体材料龙头企业中国有研参股布局的重点项目之一,一期投资25亿元。

2018年以来,中国有研在德州投资近百亿元,落地7个项目,已投产4个,德州成为有研在全国投资布局规模最大、业务领域最广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天衢新区依托中国有研“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德州)基地,将成为北方最大的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基地。

9、

共谋半导体材料行业发展

国家产业峰会在新区举办

10月16日至17日,2023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德州)峰会在天衢新区举办。本次峰会以“协同创新共谋发展”为主题,由山东省工信厅、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与德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峰会举办了开幕式、专家报告、德州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座谈会等专项活动,邀请500多名重量级嘉宾、半导体领军企业家、业界大咖,共同见证了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通线,签约了总投资86.6亿元的16个重点项目,成立了“德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授予德州“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称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德州天衢新区更好、更快融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大格局提供了难得机遇、搭建了坚实平台。

10、

先行先试打造绿色园区

我区入选全国碳达峰试点

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首批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和10个碳达峰试点园区名单,我区成功入选。

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是全面落实碳达峰行动、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要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新区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研发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02.7亿元,占比91.1%。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有规上企业61家,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5.6亿元。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依托高端装备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风电、太阳能产业、地热能利用产业优势,采用“研究院+生产基地”模式,打造地热能利用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方面,推动“主导产业+”模式,实现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

整理:记者李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