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 巧用“带土移植”模式

“有研”新上马的两个生产项目正在加速建设。记者 刘振兴 摄

华创融盛智能化仓储设施。记者 刘潇 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撬动的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在这前所未有之协同发展大局中,德州既属于省会经济圈,又是山东唯一一个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而天衢新区更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全省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

如何发挥桥头堡优势作用,建设新的增长极?在全面对接京津冀方面,天衢新区谋定而动、动则实干,付出的努力是空前的。

“我们打通体制机制壁垒,牢牢把握双招双引生命线,并巧用‘带土移植’模式,连同其团队、项目、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整体打包招引,努力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同时,用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积极融通产学研,打好了产业、科技和人才三张‘协同发展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天衢新区筹备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祁小青说。


建好产业园走活项目棋

时至8月,天气依然燠热,而在德州创加国际港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施工正酣。“我们一期建设了13栋楼,目前主体全部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项目负责人赵华介绍。

创加国际港项目总投资4亿元,于今年4月底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全面竣工。项目区位优势明显,距高铁德州东站仅4公里,是天衢新区全面对接京津冀的重点项目之一。赵华称,眼下最关键的,就是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契机,积极对接京津冀地区外溢的优质企业,打造一个高标准、高品质、高端化的生态产业园区。

同样火热的建设场景,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示范园上演。“示范园总投资105.6亿元,规划的11个产业园区中已有7个开工建设。像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已进入招商阶段,目前已与多个项目达成入园合作意向。”德州建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张良说。

产业协同是天衢新区全面对接京津冀的实体内容之一。在这方面,除了火力全开建园区,新区还在全力促成优质项目落地。

眼下,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有研亿金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高纯溅射靶材生产项目正在开足马力,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有研”是天衢新区在中国“芯版图”上的一个重要标签。落户天衢新区以来,公司订单供不应求,产能不断扩张,为此又追加投资,上马新项目。此前,这两个新上的项目同时上榜省重点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国12英寸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打好“三张牌”发展活力旺

建园区、落项目,做好产业协同只是“第一张牌”,全面深化对接京津冀,还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上做文章,打好加快科技和人才协同的“两张牌”——

今年一系列的举措可见一斑:设立科技创新驱动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105家,完成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库备案4个,30余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部分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今年以来,从京津冀地区引进10位专家入选德州市假日专家,通过网络等形式组织京津冀高校招聘会4场,达成求职意向1500人。

为打好产业、科技、人才的三张“协同发展牌”,全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纵深出击,做到全面招商、“带土移植”、精准服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借助各类利好政策,我们与京津冀的要素流动持续增强,仅上半年,就引进过亿元项目14个,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对接协作进一步增强。”区投资促进部相关负责人说。


政府来“培土”企业筋骨壮

实践证明,积极对接京津冀,政府打好三张“协同发展牌”,企业也会尝到实打实的甜头。

山东华创融盛展示有限公司致力于为零售商提供专业服务,主营产品为商业空间展示道具,合作方包括阿迪达斯、李宁、361、斯凯奇、丝芙兰等。自2019年6月从北京迁至天衢新区后,公司完成了智能化转型,销售收入以每年递增38%的速度持续增长。

谈及落户新区的感受,公司项目负责人陈国庆感触颇深:“之前在北京,大企业聚集,中小企业错位竞争空间小,生产也受限制。公司落户新区后,建设了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厂,突破了生产技术瓶颈,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营业额得到了很大提高。”

今年上半年,华创融盛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1%,并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曾经,我们历时179天完成厂房建设投产;眼下,正准备扩建新厂房。”陈国庆说,落户3年多,新区相关部门靠上服务,成立专班解一切难题,还给予了极大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款返还、税费返还、技改补贴等。“有件事印象很深,我们是‘带土移植’来的招商引资项目,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都过来了,现在有一半员工为外地人,此前外地员工子女上学是大难题,在相关部门帮助下,这个难题很快便迎刃而解。”

天衢新区虽是协同发展大局中的一个小因子,但在对接京津冀之路上没有畏首畏尾,走得愈发精准、顺畅。现在有陈国庆一样感想的企业家不在少数。“我们深知,引项目、培企业如同栽培大树,引来了好树种,也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为使引来的项目企业扎根,我们下大力度‘培土’,积极融通产学研,提供保姆式服务,促进企业完成产业升级,让他们来得心甘情愿,成为落户新区的受益者。”区科技创新部相关负责人赵兴说。    □本报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赵庆川  陈宝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