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攀高争先逐绿 冲刺千亿集群

原标题——

天衢新区培强六大主导产业,预计今年产业规模突破450亿元

攀高争先逐绿 冲刺千亿集群

记者李榕刘潇 通讯员韩哲卢堃

这是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阔画卷——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连开工,一批批在建项目有序推进,一个个建成项目达产投用,正为天衢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绿色动能。

这是一份真抓实干、厚重提气的发展成绩单——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高于全市0.6个百分点;1至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进出口总量、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等主要指标均为全市第一。省级新区首次现场推进会在德州召开,标志着新区进入全面起势、加速突破的关键时期。

“我们把2023年确定为‘项目攻坚年’,全力以赴当好全市项目建设主战场,大力培强六大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奋力冲刺千亿产业集群。”市委常委、天衢新区党工委书记祁小青说。

聚力攻坚

项目提速提效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天衢新区将谋划项目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一个个含金、含新、含绿、含智项目相继落地。

倾听拔节之音,感受澎湃动能。在华海绿色集成建筑科技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分2期建设,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位于三八东路以北、高铁东大道以东。

“我们主要从事绿色集成建筑体系核心部件、新型集成建筑铝模板、太阳能节能发电门窗幕墙等的设计、研发、生产及施工。”华海集团总经理刘世国介绍,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年产高端钢结构10万吨、智能装配部品部件30万平方米、智能门窗及装配式单元幕墙5万平方米,预计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近30亿元,纳税3亿元。目前,项目一期3个车间已建成,部分设备已安装,其余2个车间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而随着华海绿色集成建筑科技一体化项目的落地,将拉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形成聚集效应,有助新区打造成为绿色集成建筑产业集聚地,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同样提速建设的还有英望科技德州生产基地项目。“经过10个月的紧张施工,我们二期项目主体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接下来岽亚、嘉金、文丰3个电子信息类配套项目将陆续入驻。”英望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鑫说。

作为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明星”项目,2021年3月英望科技公司将总部从深圳迁至新区,去年又追加投资14亿元上新项目。今年1月项目一期启用,成为山东为数极少能生产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整机企业,产品畅销2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区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这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在这里,平均每30秒就能下线一台手机。”胡鑫说,二期投产运营后,将主要生产手机核心部件,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套,打造前端供应后端制造的生产格局。

眼下的新区,处处涌动着生机勃勃,一个个重大项目也是百舸争流、竞相赶超。

景津装备过滤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一期)顺利投产,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税收同比分别增长12.4%、48%。中机寰宇项目全面运营,承担工信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信号系统检测及安全评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系全省唯一。技术行业领先的海洋装备产业园、日之容高端包装、聚尔盛精密合金、爱逸食品、海水分离膜外壳生产基地、华创融盛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加快建设。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个个项目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天衢新区一直把优化营商软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作为硬实力:成立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推进专班,在全市率先推行手续交办、协调盯办、问题帮办制度,探索“链条式”服务模式;构建产业项目“五个一”审批服务机制,实现项目难题“一车办”,让投资者在新区更安心舒心放心。今年,新区强力推进总投资1022亿元的164个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数量、投资额度均为全市第一。目前,全区33个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168亿元,占年度计划124%。列入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一张清单”债券项目45个,总投资924.21亿元,债券需求394.4亿元,已获批71.4亿元,全市领先。

补强链条

产业集聚成势

产业要想发展壮大,既要招引外来项目,更要补强产业链条。

山东伯桢生物便是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引入的高端项目典范。“我们拥有全球领先的类器官模型构建能力,致力于为生物医学科学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精准医疗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类器官产品和技术支持。”山东伯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国静介绍,该项目于2022年落户新区,今年6月中下旬实现量产,整体发展势头强劲,已服务300余家新药研发企业、三甲医院、科研院所,单月销售额达200万元,预计今年总销售额将突破1000万元。眼下,公司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规模产业化基地正顺利推进,全部投用后,预计5年内销售收入15亿元。

“今年以来,我们捕捉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先机,产业专班加快拓展版图,并借助园区、企业、中介、驻外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精准招商,涉足仿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学信息技术10余个领域。”天衢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刘怀东说,天衢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植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聚焦产业最前沿技术和人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壮大产业规模。目前,全区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16家,在建项目25个,总投资约30亿元。

不仅是生物医药产业,新区抓住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培育了以有研半导体、威讯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以中机寰宇、聚力焊材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景津装备、德石股份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双汇食品、扒鸡集团为代表的食品制造研发产业,计划今年主导产业产值增速10%以上,整体产业规模突破450亿元。

聚合产业,才能再造优势。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新区按照“聚产业、聚资源、聚要素、聚人气、聚红利”总体思路,聚焦六大主导产业,高标准规划10个特色专业性园区,以园聚产、以产兴园。

以山东伯桢生物落户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例,该园区采用“一对一厂房定制”服务,包括层高、柱距、荷载等予以全维度定制,助力企业提高空间使用率,使生产效率最大化。目前已吸引伯桢生物类器官产业化项目、阳参生物科技转化项目等10余个项目落户。

同样看中产业园“链式效应”的还有深圳华威世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初,总投资5亿元的华威科技项目落户智能手机产业园。“这里有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可以高效便捷地链接市场资源、匹配合作伙伴。”公司董事长王伟说。该项目投产后每月可生产手机30万台、游戏机10万台、电器类5万至10万套,成为继英望科技、天忆达之后的又一家智能手机整机制造企业,德州将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3家智能手机整机制造企业的城市、全省手机产业新的制高点。

“产业集聚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依托产业园,通过招引项目、补强链条,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链、由链到面发展。”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说,眼下,从关键企业引进、关键产业链布局,到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园区的多点开花,这一思路正在新区发挥效应,推动着产业项目数量、规模、投资、建设的“全速奔跑”。

科技创新

汇聚澎湃动能

12月25日早6时30分许,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许继勇准时从济南乘班车,赶赴太阳能德州小镇。与他同行的还有20余位博士,大概两个半小时,他们到达目的地,换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开始当日的科研工作。

自齐鲁工业大学在德州布局建设“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以来,他们既是大学教师,又是项目研发人员,在两种身份之间不停切换,俨然成了工作新常态。

该项目于去年落户新区,总投资1.8亿元,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主线,旨在通过搭建全省一流科创平台,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力争3至5年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孵化基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我们新引进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工程学部、食品科学学部、材料学部等研发团队,都与新区优势产业不谋而合。”许继勇说,今年他们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密集的政产学研合作对接,分批次组织专家到德石股份、奥冠新能源、恒力电机、乡盛扒鸡、英凯模等200余家企业走访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80余项。

产业高地崛起离不开创新动力增强。新区在培植主导产业发展进程中,不断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动力策源地,形成了聚集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的多类平台矩阵,使其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样作为科创孵化载体代表的德州高创中心,如今已斩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国家级荣誉7项。自2018年6月投用至今,致力于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创业辅导、投融资等一条龙专业服务,先后引进了启迪之星、中关村天使街、中关村成长企业促进会、易华录双创中心等7家双创孵化机构,累计引进孵化项目1200多个,目前园区在孵项目331个。

5年前,德州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高创中心,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物联网控系统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产品包括数码电子雷管专用控制芯片、数码电子雷管专用起爆系统、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平台等。“园区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场地问题,而且通过建设集成电路模组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发展至今已实现增产22倍,营收近1亿元。”德州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乃铭说。

得益于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强动力,天衢新区的产业项目布局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数据显示,目前,全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63家,列全市第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家,研发经费占GDP比重4.61%,均位列全市第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