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桥头堡 链接主引擎

原标题:德州以天衢新区为支点,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打造桥头堡 链接主引擎

俯瞰山东华创融盛展示有限公司

有研12 英寸硅片生产车间

天川精准医疗工作人员检测产品质量。记者路龙帅摄

英望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刘潇通讯员韩哲夏贞宝

背靠广袤的齐鲁大地,北望京津,德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011年,京沪高铁的开通,让德州进入了北京1小时都市圈。

2015年,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被列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整个山东对接融入京津冀的前沿阵地。

2021年,省委省政府明确,在德州建设省级新区天衢新区,建设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打造对接京津冀产业协同先行区、成果转化先行区、服务保障先行区。

是机遇,是责任,更是冲锋号、动员令。2022年,德州举全市之力,高起点规划,全面启动天衢新区建设。短短一年多,新区全面起势,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占比、进出口总量多项指标全市第一。依托天衢新区这一桥头堡,德州全面精准对接、主动深度融入,在科技协作模式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供应、多元人才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了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与京津冀地区深度融合“一条龙”。

创新协同深度融合

12月12日,走进山东博德医药研究院,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一应俱全”,成为助力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这些平台中,今年新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含金量”最高。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朱远志院士是工作站的“核心人物”,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北京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今年4月,博德医药研究院与朱远志以“皮肤保湿医用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为课题,申请院士工作站,于6月完成备案。有了强大后盾,研究院在平台建设上不断发力,先后设立了德州市牛蒡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州市组学技术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新型制剂德州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市级平台。

建科研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产品赋能。“从一开始,我们合作的初衷就是新品研发。研发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就是一次创新、一种提升,从而帮助我们创造的产品种类更丰富、性能更优越。”博德生物技术(德州)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超杰介绍,公司于2015年落户天衢新区,与博德医药研究院同属博德生物集团,研究院统筹集团优势资源,助力企业走专精特新路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院士工作站建立后,为企业带来了新契机,眼下,我们正在加紧建设博德生物大健康产业基地、牛蒡种植基地,预计今年产值达8000万元,带动农户创收500万元。”

人才引进与平台建设相辅相成,均属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的关键要素,眼下,以人才为硬支撑,德州形成了聚集项目、技术、资金的三类平台矩阵,具体包括科创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是全市以产业主导,携手京津冀企业打造的另一种科研平台载体。自2021年底获得筹建批复后,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备受外界关注。“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担任带头人,拥有研究人员50余人,博士占比64%。因依托企业而建,实现了内部与生产衔接、外部与地方院校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山东有研总工程师肖清华称,硅材料技术的研发,涉及了晶体生长、切割、研磨等多项关键技术,“硅材料直径越大,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就越高。最近在实验室助力下,我们的12英寸大硅片生产技术刚刚突破。”

设立院士工作站、打造省重点实验室并不是融入京津冀的“偶然现象”。此前,为抢抓北京第二批央企疏解有利时机,德州启动了对接央企强企、科研院所、院士人才团队百日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县市区与京津地区开展对接合作,一系列出圈动作“破壳而出”——与有研工研院签约,建设先进电子材料、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有色金属结构材料、新能源与生态环境“四大中试基地”;积极对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全力打造雁栖湖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分院项目;继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揭牌后,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基地、集成电路创新应用中心落户。

为强化人才保障,德州还印发了28个配套文件,护航“黄金30条”,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界限,不拘一格用人才;出台《关于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创业者提供广阔平台;与京津冀多市签订《京津冀协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框架协议》,与多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签订落地意向协议,评选德州“假日专家”262名……

全面对接融入京津冀,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重中之重。“平台和人才是聚集科技要素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像我们建成的10万平方米的京津冀协同产业转化基地,就有市级以上人才平台载体418家、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认定人才559人。”德州市委常委、天衢新区党工委书记祁小青说,当下,德州推动构建了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智力共享共用、对接交流多方联动四大体系,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德州”的科技协作模式。

产业协同精准发力

德州坚持重点突破、深度融合,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动与京津冀区域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构建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共同打造了12大主导产业集群。

近日,在泛半导体行业用洁净阀件材料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争分夺秒、干劲十足,全力冲刺提进度。该项目是有研集团在德州投资的第7个项目,总投资1亿元,主要生产泛半导体用高洁净阀门,预计可形成每年10万台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投产后,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七大“有研系”项目全部落成。

从2013年威讯射频集成电路封测项目继北京亦庄后在新区建设了亚洲第2个生产基地,到2018年在北京引进有研集团8英寸硅片项目,再到今年总投资62亿元的有研12英寸大硅片项目通线量产,10年时间,德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多点开花”的华丽蝶变。目前,全市集聚集成电路企业121家,形成了“一核多元”产业布局,正在全力进军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我们专人专业专注集成电路一号产业链的裂变聚变,引入北京链主企业后,陆续实施了3个智能手机整机制造项目、5个手机零部件配套项目,打造了智能手机产业园,德州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3家智能手机整机制造企业的城市。”祁小青说,近两年,德州连续承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峰会,集成电路产业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唯一,省委书记林武两次来天衢新区调研该产业,并作出重要批示。

除了集成电路产业,德州还抢抓京津冀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积极承接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发展新赛道:由北京央企中机寰宇公司投资建设的认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投入运营,同步建设的“国家新能源车辆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填补全省空白;北京氢普氢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是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车载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北京华创融盛公司落户新区后,创意空间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产销两旺,投资2.5亿元新上智能制造中心项目……

北京华创融盛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属于高端装备产业的代表企业,2019年,为响应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号召,公司从北京迁出,考察了周边“一小时交通圈”的10余个城市,最终选择落地天衢新区。“来到这里,仅用时179天,我们就完成了从拿地到建成投产的全部流程,以往至少需要2年时间。”项目负责人陈国庆感叹说,“事实证明,来新区是正确选择。入驻后,政府先后招引了4家相关配套企业,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在培植产业集群过程中,我们密切对接京津冀央企强企,大力培植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一个个现代化主导产业应时而生。”祁小青说。仅今年以来,德州新增了京津冀深度合作企业44家,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21项,合作共建京津冀创新平台30个。

为使企业留得住、待得好,德州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入了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深入推进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人才干部互派交流机制,共梳理《天衢新区跨省通办清单和全省通办清单》89项,与沧州吴桥县、衡水景县等多个地区完成“跨域通办”协议签约,有效解决企业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难题。

资源协同加速联动

“我们有团队常驻北京办公,将从朝阳区和北京商务中心区最迫切需求入手,抓好对接支持,做到有求必应、积极配合、毫不含糊,集中优势做好资源项目的引入和孵化,全力打造一个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谈及与北京两个功能区达成合作,天衢新区驻京招商负责人吴金东信心满满。

此前,祁小青曾多次带队谈判、接洽细节,才最终达成合作——1月12日,赴北京商务中心区交流对接;3月16日,邀请北京商务中心区相关负责人来新区考察;9月6日,赴北京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对接,重点围绕“飞地”园区建设进行交流;10月23日,德州市政府同朝阳区政府合作框架协议、天衢新区同北京商务中心区合作框架协议在北京签约。

以与北京商务中心区合作为例,该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个商务中心区,在世界商务中心区吸引力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7,去年实现GDP7079亿元,占朝阳区60%,占北京市10%。“商务中心区与天衢新区作为两地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双方达成合作后,将通过打造‘生产飞地+’模式,促进金融、商务、科技等领域资源共享,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吴金东说,合作共建产业园是双方合作的突破口和抓手,天衢新区作为有特色、有条件的园区重要承载地之一,眼下,双方正在推动金盏国际服务合作示范区飞地园区项目的选址和筹备工作,争取率先产生成果,发挥示范和集聚作用。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德州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新材料技术转化基地项目、金盏国际服务合作示范区飞地园区项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指导下,德州把强化资源协同放在首位,借力与北京功能区建立深度合作,前9个月,新开工京津冀地区过亿元投资项目138个、到位资金100.39亿元。“我们贯彻全员、全面、全年招商的理念,了解产业最新动向、扩展招商引资渠道,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对接了像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研集团等上百家北京知名企业来新区考察洽谈,吸引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优质项目转移落户。”祁小青介绍。

以北京资源外溢为牵引,前不久,天衢新区的区域合作版图上再添“点睛之笔”,成功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从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农业全产业链供应、人力资源交流、产业协作、产学研、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交流机制等9个方面深化合作。

抓好重点区域对接,促成与北京“两翼”合作,在祁小青看来,这是德州形成资源互补良性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先后赴北京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雄安新区等地对接合作。成功引入项目后,优化重点项目建设时序,设立调度推进专班,采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服务工作机制,构建起了‘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让项目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祁小青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