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

韩淑霞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记忆里那时的家有两座房:一座北房,一座南房。两座房子都是土坯房。北房和南房的构造一样,但相对来说要高大宽敞些,祖父母住在那里。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五个住在南房里。

南房低矮昏暗。窗户是木头棂子的,用纸糊起来,虽然挡风,但透光性差。春冬两季狂风大作的时候,窗户纸便呼啦啦作响。每年深秋,为了防风御寒,父母就用纸把窗户糊严实,屋里光线愈加暗淡了。后来改为订塑料布,比先前明亮了许多。因为房子窄小,土炕也窄,我们小的时候一家人勉强能睡下。后来,实在挤不开了,父亲就请人在西边那一间里盘了一个小土炕,大姐和二姐搬到那间里住。二姐说,刮大风的时候,屋顶上会呼呼地掉土块。

后来,祖父去世了,祖母也上了年纪,需要人照顾,父亲就请人把北房修葺了一下,祖母住东间,我们一大家子就住到了北房的西间。虽说还不是那么宽敞,但比南房亮堂许多。此时大姐二姐都已去城里住校读书;父亲外出上班,也不经常回来。一盘炕上,母亲带着小妹睡,我和三姐通腿儿。所谓通腿儿,即两人合盖一条被,这头一个,那头一个。大部分时候相安无事,偶尔这个不小心蹬了那个,或是那个碰了这个,也起些波折。1985年,改革开放后日子越来越好后,父母又把北房翻新建成了高大宽敞的砖瓦房。

1997年,当了教师的我结婚后,单位分给了紧挨着的两间屋,这是我的第二个家。简单粉刷了一下,请人

从中间墙上凿出一个门,挂上门帘,一间做卧室,另一间做客厅,还兼做厨房、书房。先生在窗外种了丝瓜,在门前的空地上种了扁豆、油菜等。夏季,丝瓜蔓经过窗户爬到屋顶上,藤蔓上开满了金黄的花儿,形成天然的屏障,既可遮阳,又有可观的景儿,甚是惬意。菜多得吃不完,就送给别人。不久,儿子出生了。这个家虽清寒些,却为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2005年,我通过了教师选招,进了城区。也是在那一年,在亲友资助下,我们交了首付,搬进了商品楼。这是两居室,儿子独得一卧室,高兴地在新屋里来回跑。终于在城里有个安定的居所了,我和先生也相视而笑。往前推十年,那时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普通老百姓也能住上楼房!

前年,我们家又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我工作单位附近买了一套三居室的电梯房。在这里,有宽敞明亮的客厅、卧室,还有令我梦寐以求的独立书房,大书案的一侧,靠墙的位置,我们摆放了三个书橱,我和先生心仪的书原来堆放得到处都是,现在都整齐地摆放在书橱里。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由低矮窄小的土坯房到红砖瓦房,再到如今高大宽敞的楼房,成长岁月中不断变化的房子,见证了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我们这代人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为生活在这个盛世而感到无限欢悦,更为我们日益富强的祖国而自豪。让我们爱家爱国,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中,在追梦的路上留下无悔的足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