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在手驱暑热

高迎春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古人以月喻扇,可谓形象浪漫。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用上了电扇、空调,但室外纳凉仍离不开扇子。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今注》里说五帝时代的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还说到了周代,制度规定:以雉尾扇为王后、夫人车服。

扇子的种类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晋《东宫旧事》里说:“皇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黄竹扇。纳妃,同心扇三十,单竹扇二十。”《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涂修国献青凰丹鹊,孟夏取鹊翅为扇,一名条融,一名反影。”《邺中记》里记载了石季龙的云母金薄莫难扇,说他出行时“乘舆用桃枝扇,或绿沉色,或木兰色,或紫绀色,或郁金色。”《西京杂记》里记载了赵飞燕的七华扇。《班孟坚集》里班固记述了白绮扇。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团扇歌》里记述了桃叶团扇。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用来指挥三军的白羽扇,几乎成为智慧的象征……

古人的诗作中,也记述了不同材料的扇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通过汉代班婕妤的《扇诗》,可知圆月形的合欢扇,是由轻柔的丝制作而成。“金泥小扇谩多情,未胜南工巧织成。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身罗衫起,明月看从玉手生。犹赖早时君不弃,每怜初作合欢名。”通过唐代张祜《赋得福州白竹扇子》,可知又白又薄的竹片做成的白竹扇。《续晋阳秋》中记载:乡人有五万把蒲葵扇,因时令已过而滞销,为此拜访谢安以图良策。谢安就取蒲葵扇在手招摇于市,引得京师人纷纷效仿,于是乡人的蒲葵扇一售而空。“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唐代雍裕之的这首《题蒲葵扇》中的谢公,就是指谢安。由此可见,蒲葵扇在唐代已为大众所广用。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首开扇面题诗之风,传说他在会稽山给一位老婆婆的六角竹扇上题字,因而扇子卖到“百钱”。曹毗的《扇赞序》,也记述了会稽的王仲祖在扇面上作画。小小扇面,由于文人墨客的题诗作画而价值不菲,甚至成为古代皇帝御前的贡品。书画扇面传至现代,已成为收藏界颇具特色的收藏品。

盛夏酷暑,儿时书包内总装把纸折扇,扇子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小扇有风,常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对这带有调侃味道的顺口溜,自己并未认真执行。皮小子热急了,常瞒着大人溜进湾塘去洗澡。若有人告密,我们的耳朵就难免被老师抻长,而后去面壁思过。年年夏天都有洗澡者溺水而亡,老师不如此严厉才怪。在学校里常眼馋女生手中的圆折扇,上绘花鸟、仕女,小巧漂亮,扇出风来带香水味。男女有别,表现在扇子上竟也这么泾渭分明。

庄户人家里虽也有羽毛扇、麦秆扇,但多数还是用那种廉价的蒲扇。新蒲扇青中带绿,用久了就渐渐地变作浅黄,俭省的直到用成像济公手中的那把破蒲扇,仍然不舍得扔。

夏日晚饭后,常在院中铺一苇席,与弟弟们躺着纳凉,手中的扇子既扇风也驱蚊。仰看夜空,满天星星常是我和兄弟们猜不透问不够的话题。母亲只知道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还说隔在牛郎织女星中间的,就是王母娘娘狠心用簪子划的那条银河。再问多了,她就说你们的大姑奶奶识文解字,懂得天上的星星,她陪嫁的门帘不描龙、不绣凤,就是绣的天上的星象。熬到天上的星星直眨眼睛,母亲就敦促我们进屋睡觉。睡觉时母亲也总是蒲扇不离手,为我们扇出习习凉风。说不清母亲用蒲扇为儿女送过多少关爱的清凉,我想,只有汗流浃背的夏夜知道,只有窗口路过的流萤知道。如今,81岁的母亲,再也无力摇动小小的蒲扇,盛夏里,正该让孝心为她洗浴,奉还那轮清清凉凉的月亮。

年年夏暑扇有风,承载着爱心的扇子,还将伴随人们行走长长远远的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