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成山

高迎春

上小学五年级时,当民办教师又爱读小说的姐姐,无意中把好奇的我也引进了博大精深的文学天地。于是,乡村民居中煤油灯下,多了一个如饥似渴的读书娃。

在乡村,借阅是书的来源。小说、散文、童话……借到什么读什么。到初中时已囫囵吞枣读了上百部中外书籍。直到把墙上的钉子当成是苍蝇,才知道自己眼睛得了近视。从此,不同款式的眼镜成为我容貌中割舍不去的一个道具。

最初读书,总是把书读成故事、读成情节、读成悬念,为福尔摩斯在曲折迷离中破案担忧,为大观园中受冷落的林妹妹忿不平……到后来渐渐地把书读成人格、读成信念、读成哲悟,敬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敬佩那些在血与火中经受住了考验的一位位革命先烈……

博览群书,与中外古今的作者对话交流,在百味人生中放大自己,在世态炎凉中拓宽视野。懂得了人的思维决定行为,行为揭示结局。明白了人不立德、难以为人。

经济社会,人容易把物质需求看成泰山,把精神需求看成鸿毛。其实生命的延续,只需适量而有限的物质,但龟裂的心田,却需要充沛的精神清泉的灌溉。一个人精神的富有比物质的富有更具层次,物质富有只能充填、装扮一个会动的躯壳,而精神富有却能把一个内心丰富的生命升华到高远而恒久的境界。

工作后成家,家里有了自己的书橱,素日里除了上书店淘宝,还自费订阅《读者》《名作欣赏》《散文选刊》等杂志。年年读书、购书,数千册书籍挤满书橱,挤满写字台,挤进木箱中。书读久了,不但人的知识结构会从平面转化为立体,还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挑剔的“美食家”。知道“好读书”与“读好书”,这对貌似的孪生兄弟,原本不是一个禀性。

文学和人生向有不解之缘。阅读与写作的最终目标,就是珍视生活本身,珍视人生的体悟。一流的文章,无论作者把自己掩藏得再巧妙,透过字里行间仍可窥见他真情的自然流露,窥见他由鲜活生命演绎的对生存的哲悟。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肥沃思索的田野,才能砌高智慧的堤坝,才能收获精神的丰硕,才能让一颗纯美的心灵牵引躯体穿越生命的深度。

把书读成山,书也确如山。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从明清小说到近现代文学,一座座文学高峰耸立在历史的原野上,雄伟在人们的心目中。文学巨匠们用生花妙笔,塑造出笔墨中的海洋、湿地、平原、沙漠,描绘出理想中的江河、丘陵、山脉、星空,曲线起伏,幻化出思维的丰富多彩。高低落差,铺展成故事的错综复杂。不知是谁发自肺腑赞叹一声“文似看山不喜平”,真可谓深悟了为文之道。

在宁静夜晚寻访语林,在休闲周末坐拥书卷,让目光沿着字阶行梯,去神游笔墨春秋,去翻越典故屏障。观妙文在浓淡疏密中曲径通幽,伏应铺垫出“步步高”,看佳作在起承转合中抑扬张弛,烘托渲染出“彩云追月”。沿着万卷书阶勤奋攀登,方可信步在智慧的山巅,方能获得“一览众山小”的资格。人在攀登后,才会在汗水苦水泪水中幡然悟出:高度决定层次,层次决定视域,视域决定心境。当心境中盛得下宇宙太空,就会有志、有德,有信、有美,就会尚智、自谦、求淡、豁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来讲究志气、士气、豪气。文学的美感、史学的求实、哲学的思辨,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部浩瀚深邃的中华大书库,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所以,颜真卿在《劝学》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岁月长河中,把书读成山,思维中就会坚固起道德长城,胸怀中就会鼓荡起浩然正气。

在岁月长河中,把书读成山,才知道先天不足会因此变得高雅,举手投足方能量化为一种风度;才知道高度是永不停歇的变量,只有在生命的追问中不断攀登,才能对人生有更多的哲悟,对情爱有更多的阐释,对善恶有更多的分辨。在生活中,立德、存诚、向善、奉献多于索取。在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平台上俯视人间万象,从而拥有那份难得的成熟、理智、超然与博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