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盘石磨


  □晋平
  如今,一家一户的磨面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就像老照片一样定格在了那一历史时段。现在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亲历过磨面,更不用说知道石磨为何物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用去追寻面粉的前世今生,有些孩子还以为这种天天不离餐桌的食品就出自超市、店铺,跟买一瓶矿泉水没有什么区别。
  回首往事,我的少年时代却没有这么安逸,推石磨的辛苦我亲身体验了,用电磨面的快捷、高效我也见证了。再后来,不用自己磨面,直接买成品面粉和面条的便利我也享受了。从用石磨手工磨面到机器自动化磨面,再到随处可买面粉和成品,既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身体的劳累,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磨面岁月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道清晰印痕。
  1968年,我家除父亲留在县城工作外,我和母亲、姐姐、妹妹、弟弟在乡下老家。母亲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顾了田间顾不了家务,推磨的任务也就自然地落到我们姐弟妹身上了。当时,我们几个都小小年纪,得推着磨杠一圈一圈绕着走,不然就没有面吃。
  推磨确实是件苦差事,要“周而复始”地围着磨台转,越推觉得磨盘越重,头也越重,晕晕乎乎的。一次磨推下来,腿酸臂累,半天也歇不过来。当时,石磨属于“大型生产工具”,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并且安放石磨的地方最不济也要搭个草苫子之类的遮风挡雨,不然的话,风来了雨来了,不是打湿就是刮走面粉。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要专门盖一间磨坊,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房子正中那圆形的磨台是用土坯砌的,约有一米高,像个倒置的圆台,上面大、下面小。磨台中间是直径相同、上下合缝对应的两爿石磨,下面一爿是固定的,有轴与上合,上面一爿一般是在侧面开凿小孔穿绳圈套磨杠的,平时卸掉磨杠,推磨时就套上去旋转。磨台外面裹一层红浆泥,非常坚硬,也非常光滑。
  上面一盘磨的中间凿有两个垂直的小圆孔,这就是“进料口”。推磨时,先把粮食如小尖山一样堆放在磨盘上,等石磨旋转起来时,小圆孔中的粮食就逐渐陷落下去,磨台上的面也就匀称地落成了一个小圈,并层层加大加厚。再把陷落下去的粮食拢成尖顶,就又能自行进料了,如是三番。
  我家没有属于自己的石磨,要磨面只有去亲戚家“蹭”。一次,母亲打发我们兄弟俩背了小半袋粮食去大舅家磨。我把粮食倒在磨盘上后,就双手握起磨杠使劲向前推,但因力气小,磨盘只是节奏性地动了几下,后来,我就索性踮起脚尖猛推,石磨才旋转起来了。而一旁的弟弟虽说手握磨杠,却基本上是“扶”着走的,并没有给我助多大的力气。面对傻重冷硬的石磨,我常常幻想,如果能有一个神奇的大口袋,把粮食装进里面自动磨成面粉该多好!
  1973年起,生产队里有了一种叫粉碎机的铁家伙,是柴油机带动的。只要把粮食倒进上面的敞口料斗,过不了多长时间,从出料口就会“吐”出面粉来,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是粉碎机有一种不足,就是让粮食麸皮也与面粉“浑然一体”了。后来用电的机器磨面,总是要磨好几遍,头两遍面装一起,三四遍面装一起,剩下的麸皮另装,面粉就形成了“等级制”。
  自从我们家1978年返城后,我就再没有推过石磨,也没有拉架子车去机房用粉碎机磨过面。我们吃的都是现成的面粉。这些年来,生活更是越来越方便,超市有大袋面粉,也有小袋面粉;一到街上,有卖的饼子、馒头,也有各种各样的鲜面条,真是方便极了。当年手握磨杠一圈一圈地旋转着石磨时,真没想到社会发展是如此的日新月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