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蜗居搬上楼


  □王志平
  我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由公公婆婆盖起来的。
  房子低矮破旧,整幢房子是五间,一进门的正屋里有抹着白灰的灶台,旁边放着一个大水缸,显得凌乱。正屋两侧各有一间住人,屋里靠南墙的大炕正好占据了屋子一半的面积,也显得狭小。由于房子低矮,采光不是太好。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经济条件不好,房子的外墙皮是用青砖垒砌,里面则是土坯垒起来的。房子的房顶是两三年就要抹一次的白灰顶。屋脊隆起的坡度比较平缓,房檐出檐也短,所以每到下大雨的时候雨很容易就潲到门窗上潲到屋里。当时常见的是“上支扇”的窗户,上面糊满了白色的毛糙纸,在春、夏、秋多风雨的季节里,窗户纸很容易被风雨破坏,所以一年也要糊几次,这也是我最不爱干的事儿。这样“标准化”模式的住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比比皆是。
  1991年,我和丈夫就在这座老房子里结了婚,那时改革开放也已十年有余,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由于国家政策好,农村发展比较快,农民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农业机械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家那时作出一个决定——买一台联合收割机。
  1992年的春天,我家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在收麦的季节里,收割机日夜劳作,连续作战。就这样经过两年的辛苦打拼,我们挣足了盖房子的钱,很快筹齐了盖房子的砖瓦木料,就在1994年,我家盖起了一栋憧憬过无数次的红砖红瓦的“四合院”。
  我家的新房子是在老房的原址上翻盖的,东西的长度没有变,南北的米数加宽了大约两米。房子的地基垫高了,旧房子的青砖也被埋于地下,成为历史。新房子红瓦铺顶,房檐比老房子的尺寸长出了许多,这样下大雨时就不需要担心潲雨的问题了。
  新房子很气派,一进院门前沿檩上画的几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正屋是两间高大宽敞的客厅,两边是温馨舒适的卧室,阳光透过宽大的大框玻璃窗,把屋子照得温暖明亮。
  时光荏苒,转眼20年过去。如今,我们离开了与之生活了多年的“新”房子,在城里又购置了楼房。我们的生活沐浴在改革春风里,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站在楼房落地窗前,看着街上车水马龙,望着无尽的高楼林立,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硕果累累,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旧房、新房、楼房的变迁,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变化的冰山一角。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仍会更加坚定地紧跟伟大祖国的脚步,与之携手并进,共奔小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