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石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电的缺乏,石碾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工具。它像年轮转过了一圈又一圈,转动了几代人的温饱,碾出了所有人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白天母亲下地干活,晚上推着碾子碾谷子、玉米、高粱。把晾晒干的谷子,均匀地摊放到碾盘上,抱着碾棍用力地推,母亲一边推一边用扫帚扫,免得碾不均匀。随着碾子一圈一圈地转动,圆圆的谷粒被碾成了金黄色的小米和细碎的糠,母亲再用一个箩和簸箕把糠簸出来。糠留着喂猪、喂鸡,那黄灿灿的小米下锅煮粥。黏米则碾成面子放上枣,蒸黏窝窝吃。

石碾也不是时刻在劳动,它清闲时就成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的游戏场所。趴在碾盘上,我们用树枝画下楚河汉界,玩泥巴和玩石子的各占半边。小伙伴们在碾盘上玩着,闹着,疯着,笑着,开心的情绪渲染着碾盘周围的每一寸空气,就连做农活走过老碾子的大人都望着我们开心地笑。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谁家有喜事,推碾的人会排成长长的队伍,甚至天不亮人们就把簸箕、笤帚等自家的工具早早放在碾盘上占地方。老石碾吱吱吜吜地转动着,推碾的人脸上荡漾着难以掩盖的喜悦,一边推着碾,一边开心地哼着小曲儿,仿佛推着的不是沉重的碾子,而是幸福的生活。那时,一般的家庭都是人推碾子;家里富裕点的用驴来推碾。给驴蒙上眼,套在碾架子上,鞭子一响,驴就不停地转圈走;人围着碾子,跟在驴后面,用小笤帚往里扫着碾压出来的谷粒。

现在,从超市买回来的小米和玉米面,大多是用机器碾出,少了粘稠的原味香,少了烟熏火燎的农家味,也少了坐在门口等着母亲碾完米去下锅的期待。

随着社会的进步,石碾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每到年关,儿时推碾的幸福感经常在我脑海里一次次浮现,想起儿时的玩伴,还有那淳朴的父老乡亲。石碾,像一首传唱千年的老歌,快乐着孩子们的童年,快乐着大人们丰收的喜悦,快乐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张桂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