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越住越大 路越走越宽

上世纪七十年代宋官屯村民居院落
二○○四年,宋官屯村貌
现在的宋官屯小区内整齐划一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正值经开区建区20周年。自今日起,本报推出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建区20周年”栏目,通过图片、稿件等形式,讲述经开区百姓生活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精彩故事。
  1969年,我出生在宋官屯村。老村位于晶华大道与三八路交叉路口的西北。那时,我家的老房子就在村西北角的一条小胡同里,3间土坯房住着我们一家4口人,出门一条土路通到村南。每逢下雨阴天,道路泥泞,一出门就踩回两脚泥。小时候,我总羡慕城里人的生活。
  1983年开始,村里统一制定宅基地标准,每户4分地的宅基上建起了5间红砖房。村路两侧修了排水沟, 18米宽的道路两旁还栽种了绿化树。 3年后,村里300多户人家都拿到了宅基地使用证。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2005年。这一年,与旧村址仅隔一条沙王河的新居民小区启用,24栋5层楼房9万平方米,占地达114亩。我家分到的是两套新房,120平方米的三室和80平方米的两室。搬进新家的第一天,看着洁白的墙,干净的瓷砖,整洁的卫生间,条件和城里一样,家人都很高兴,直到半夜了还无丝毫睡意。
  村里的路,在我的印象中有过两次提升改造。一次是1991年,18米宽的大街首次硬化,面积有10440平方米。第二次是1993年,村中硬化了三条10米宽的路面,面积有10140平方米。 1995年,由政府投资,村民出义务工,实施了“村村通”工程。
  路越修越宽,出门也越来越便利。如今,小区往东1000米,京沪高速公路自北至南而去,10公里处有京沪高铁;村南3000米即高速公路德州出入口。
  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们靠勤劳致富,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大家还用上了手机,装了互联网,开起了小汽车。实实在在的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口述/许书营 整理/于春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