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庄村与七巧灯传说

胡庄村坐落于宋官屯街道北端,西邻漳卫新河,村民依河而居,向北500米为德州市北外环和德滨高速公路,向东500米是晶华北路。

村子在解庄村西南方向,和解庄紧紧相连,两村民房交错,分不清哪里是村界,故外村人把胡庄和解庄统称为胡解庄。

清康熙年间,胡庄村所在地原为德州城里罗家坟地,胡姓人家在此为罗家守坟、种地,故称为胡庄村。

后来又有一崔姓人家肩挑一对兄弟,逃难至此安家定居,子孙繁衍壮大,至今已成胡庄村第一大姓。又有传说这和黄河涯崔庄有渊源,至于是从黄河涯崔庄迁来,还是外地崔姓家族逃难至此,真实情况无从考证。不过,村里至今流传着一个与崔姓人家有关的故事。

相传,村里有一人叫崔熙,人称崔秀才。在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发明了一种民间娱乐的东西,叫做七巧灯。

七巧灯由大小不等的五个三角形、一个方块形和一个犁镐形(民间叫法)组成。基本原理和现在小朋友们玩的积木相同,每件都是以竹木做成支架,外面包上细纱布,再涂以红、绿两种颜色,里面能放上点燃的蜡烛,色彩鲜艳、明亮,煞是好看。

七巧灯表演时,分别由七个身穿偏衫,头戴尼姑帽,手持拂尘,扮成尼姑模样的十七八岁男孩子持抱。指挥者吹响号子,指挥着七个男孩按事先编排好的顺序组合成船、车、房屋等各种不同形状。同时有人吟诵唱词,唱词的内容已经模糊,但歌名人们都说是《姑姑还俗》。

表演队经常在周边村庄巡回演出,这也是当时人们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据说演出队出去演出,会提前给要去的村子发帖子约好时间。村里的人准时出村迎接表演队,将其带到事先准备好的场地,而此时场地上早已有人备好茶水、瓜子、香烟等。

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在演出的村子吃饭,演出完毕后,村民又把演出队送出村子。

早些年,流经胡庄村的河称作黍王河。因传说古代有一昏君坐船经过此地,当时河床干涸,他命人用黍米铺在河床上,抓来男女若干人,并排使劲拉纤而得名。

1970年秋天,党中央国务院大兴水利建设,在黍王河故道上挖了一条宽150米的新河,即现在的漳卫新河。据说,当时工地上人山人海,出工的好几个队伍就住在胡庄村。没有机械,人们就用铁锨加木制独轮车,到1971年春天,仅用半年时间便完工了。

地理位置略显偏僻的胡庄村,近年来由于两河四岸工程的实施,迎来了发展的新转机。利用交通优势,建起工业园,村集体收入增加,百姓生活得有滋有味。 (宗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