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家坊百年大集


  艾家坊的建村,村里80多岁的老人听他们的先辈们说,始于明燕王扫北时;然而,村碑上却写着,村子始建于清顺治年间。
  尽管建村时间目前还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村民们都认可的说法,艾家坊原本叫“艾家沟”。
  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早年间艾家坊村里村外有九条大沟。后来之所以改成艾家坊,与这个村的一个牌坊有关。当年为了表彰村里艾姓家族的一位节妇,在村头(目前艾家坊小区北门处)立了一个艾家牌坊。慢慢地,艾家沟村就被人们叫成了艾家坊村。
  既然村名的由来和艾家牌坊有关,那么,按常理,艾姓应是村内第一大姓。但艾家坊村有张、王、叶、赵等十几个姓氏家族,唯独没有艾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村里早些年其实是有一艾姓家族的,并且艾姓家族在这里立村。到了上世纪40年代,艾姓家族依然有兄弟四人,也是当时村里唯一的艾姓人家。然而,这四人却成为村里有名的“混混儿”,他们不务正业,整日祸害乡邻,村里百姓对他们厌恶至极。
  艾家兄弟四人去世后都没有留下子嗣,于是艾姓从艾家坊村就此消失了。
  要说艾家坊早年间最有名、最让人怀念的就是“四九”大集(每月农历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赶大集)。艾家坊大集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
  大集是百年前自发形成,兴盛起来的。 1958年之前人气非常旺,是全国有名的骡马、粮棉市场,远到内蒙古、北京等地都有过来赶集的。最繁荣的时候,内蒙古的牧民曾经赶着上百头牛马来大集上做生意,那时候的大集热闹程度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也正是因为有一个大型的综合集市,村里人都能赚些零花钱,例如附近还有许多马车店供人们住宿,哪怕是给那些牲口贩子出租一床被子也能赚俩钱。
  1958年,全国上下大搞生产运动,禁止了集市贸易,繁荣了百年的艾家坊大集也随之停止。
  多少年来,对于艾家坊村的村民来说,每月逢“四九”赶集已经不单单是商品交易的需要,赶集早已融入到艾家坊早年村民的生活中。
  2006年,艾家坊村老村开始整体拆迁,2007年全村900多口人搬进了楼房。 2010年,通过村民选举,新一届村委会成立。新村委班子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重立艾家坊大集。这一决定让村里的老人们充满了期待。2010年8月28日,村委会从河北沧州请来河北梆子剧团,在艾家坊连演6天,借着赶会的机会,重新立集。
  然而,村里的老人们每逢大集到集市上转,已经找不回曾经的那种感觉。集市上不见了牛马成群,不见了粮棉交易,不见了远道而来的客商……但老人们仍然习惯逢集必到。
  其实,在如今商品贸易发达的时代,集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它更多包含了商品需求、民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等内容。艾家坊村的大集没有了原来的风光,但村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整理于春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