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德州州学与书院(二)

□张明福
    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实际是讲经布道的地方,多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清代的书院,则完全变成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已经成为州县学的重要补充。聘请精通经义的进士或举人讲经和批阅文章,采用个别钻研、互相问答、集中讲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也议论时政。主持书院的负责人称为山长。不管其性质如何变化,书院都是普及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它的兴盛与否,是一个地方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标志;它的存在与发展,又是促进一个地方教育兴盛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保证。
    从明清曾经有过的7处书院名称来看,其中有董子书院、醇儒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4个名称取自董仲舒及其新儒家学说,可以看出德州一直将董子视为乡贤和荣誉,以有董仲舒这样的先辈而骄傲。但是,从德州明清出现的学者与著作来看,却没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董仲舒的思想,不能不说是遗憾之事。
    明清时期德州见诸史籍的书院有7处,他们分别是南湖书院、崇仁书院、醇儒书院(董子书院、董颜书院、柳湖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等。其中官办4处,即醇儒书院(董子书院、柳湖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私人所办3处,即南湖书院、崇仁书院、董颜书院。董颜书院先是属于醇儒书院,后迁址为单独一处。需要弄清楚的是,德州书院并不是7处同时存在,而是一般保持在2至3处,当然这是由当时德州的人口和城市规模所决定的。明末则从万历年间一直到明朝灭亡,德州书院一直是董颜书院和崇仁书院2处并存;清代中前期是董颜、柳湖、繁露3处书院并存;清末一段时间则是柳湖、繁露、州卫3处书院并存;在书院消失前最后的十几年内,德州的书院则是繁露、州卫、正谊3处并存。随着戊戌变法的实行,旧的州县学和书院被新起的劝学所、小学堂、师范讲习所等所取代,书院也就成了一个只带有文化色彩的历史名词而已。
    南湖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为明正德八年(1513)举人邹颐贤所建,址在今黄河涯镇王村店村西。邹颐贤,字芦南,明兵部左侍郎州人张海的女婿,曾任河南新乡、山西阳城知县和甘肃凉州府通判。离职回德后,在城南创建南湖书院,“集诸生艺课其中”。并留下了“圣教仰洙泗,圣门多鲁人。大道久湮塞,执艺何纷纷。发轫异涂辙,腹历背荆榛。养蒙正厥初,圣功固以淳。慨自微言绝,程朱继斯文。苏湖有遗教,授受传至今……”的诗篇。院内除筑有读书台、斋室、膳室、茶寮、芦南书屋外,庭院遍植花木,古色古香,饶有园林之胜。明嘉靖年间,州人进士丁永成、举人杨梅、贡生袁一琴都曾在此书院学习。由于该书院属私人所办且距离州城较远,加之嘉靖朝后期居住附近的兵部左侍郎大同总督杨顺家族遭到诛杀,书院无财力承继,不得不于万历年间废弃。这是见于记载的州城最早的私人所办书院。
    崇仁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程绍所建。程绍,字公业,曾任河南洛阳、汝宁府推官,户科给事中、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工部右侍郎,死后赠工部尚书。程绍致仕归里后,为振兴德州文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城内步云街西北处(今德城区吕家街北口)创建了崇仁书院。明代知州马明瑞曾经课士于此。史称“公(马明瑞)下车释奠时,即与诸生约,每月一集较其艺,因选评其尤者锓梓以传。题曰‘崇仁会课’,诸生遂彬彬蒸起,家絃户诵,乐有师傅。而公更为之据臯比,讲论不辍”。根据“崇仁书院旁筑有泮宫、泮池、文昌阁、大成殿等建筑”的记载,可以断定书院位置就在州学附近。清乾隆年间废弃。清末,曾于此地建立龙神庙初级小学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