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夯

□李金奎
    有了坯,就有了垒墙的建筑材料;买来砖、瓦、木料、芦苇就可以盖房子。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袁桥镇孝攒店村基本上盖的是土坯房,经济条件稍好些的买点砖垒个七行、九行的“坚脚”(墙根),条件不好的也得垒个五行的。垒“坚脚”之前得把基础打好,这就需要请四邻的爷们儿来打夯了。
    打夯前几日,盖房的东家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木瓦匠高手,负责盖房子的大小事务,村里人叫他“掌作的”。
    掌作师傅用木尺丈量,根据宅基地大小,设计出“几明几暗”的房间。在房间四角,钉上一根木楔,木楔与木楔之间绑上一条细线,用木尺找平,顺着找平后的白线,用些白灰面,划出承重山墙的部位。按着白灰划出的位置,挑出一米来宽、半米深浅的地槽,这就是需要夯实的房基了。
    一架夯有一百多斤重,底座是圆柱实心的铁坨,中间楔上1米多长的木柄,供领号人掌握方向。周围焊满了拴绳子用的铁鼻子,打夯人一人一根绳子,随着领夯人的号子用力一起往上抛,然后,重重地落地夯实地基。
    打夯的都是壮汉子。大伙儿不用东家催,在自家吃过晚饭,撂下饭碗,把嘴一抹,直奔过来。随着领号人一声“爷儿几个打起来呀——”,青壮年汉子齐刷刷抓紧夯坨上的绳子往上抛,嘴里齐声高喊“哎-嗨-呦-啊-”。打夯就算正式开始了。
    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叫号声,那夯坨不断地被汉子们高高抛过头顶,“咚咚”地重重落向地基,夯出一个个夯坑,震得地面一下一下的颤抖。
    领号人的喊号是很有讲究的。不但要声音洪亮,韵律有节,每一声领号,尽量合辙押韵。“大伙儿齐使劲啊——”“哎嗨呦啊! ”
    咚——“高高地举过头啊——”“哎嗨呦啊! ”
    咚——
    这一声声号子,必定叫得齐整又有力。不然,大家提不起精神,汉子们容易乱了动作,拉不齐夯坨。领夯的一边领号,一边瞅着四周,看到谁穿的、戴的、拿的、用的有些特点,他都即兴唱来,逮谁唱谁,夸起那位,百里挑一;开个玩笑,也不出格。不管是夸还是调侃,这种氛围,人们谁都不往心去,哈哈一笑,笑罢完事。
    在我印象里,孝攒店领号子的要数住在村西北角的李希才、村南头的李增前和村东头的井长田。他们领出的号子,声如洪钟,声声入耳,韵味俱佳,喊到高潮,声情并茂,实在好听。号子声能引来全村的大人小孩,黑压压挤满四周,不亚于过年看村里的大秧歌。
    夯过三遍的地基,差不多够坚实了,时间也近午夜。掌作的叫上领夯的,俩人围着地基转上一圈,看看哪儿夯的不实欠火候,便招呼大伙把夯抬来,“咚咚”补上几下。补罢,再找平一圈结束。东家端出花生米、豆腐皮、炒鸡蛋、炒白菜四个小菜,摆上两瓶酒、十几个酒盅。打完夯的乡亲有的喝一盅酒,夹一口菜,有的酒菜都不吃一口就匆匆回家休息了。东家冲着众人道一声“慢走”,算是谢了乡亲帮忙的情意。
    这样的打夯情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我们小村彻底消失了。小村的夜空再也听不到那嘹亮的打夯号子。打夯有了电动的机器,只需一两个人来操纵,电闸一合,“咚咚咚”响得人心慌慌的。每每这时,我总会想起当年孝攒店盖房打夯的情形和那一张张亲切、质朴、和善的面孔,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浓浓的乡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