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心旅——读《活着》有感

    生命中,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思考和崇敬。这是《活着》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一丝明悟。
    最早看《活着》,是在高中,到如今已伴随我走过了十个年头。每次“品尝”它,总会有不同感受。我喜欢这种文笔深刻的文章,喜欢书中主人公福贵活着的信念,为之怜悯,为之慈悲。借此,写下来,纪念我的十年之《活着》。
    《活着》书中记叙了“我”在年轻时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初夏遇到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曾是地主少爷的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为母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他的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却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救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生产时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等等,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余华不是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煽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他不屑用的。他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悄悄渗入读者的心绪,引发你的思考。《活着》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这种渗透让我为之叹息,更珍惜眼下的生活。
    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总有很少的一些人的有些个别的经历,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他。我曾遇到一个有点智力障碍的孩子:他反应有点慢,不合群。别的孩子都嫌他脏兮兮,不跟他玩。他有时候调皮捣蛋让人头疼,有时候会孤僻一人呆在教室一角,有时候会玩着玩着突然哭得很伤心……让人看了特别心痛,我想为他做些什么,可是问起来,他又紧闭着嘴巴,什么也不说。
    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的孩子,一面慢慢接近他、温暖他,一面心里想着这样一个孩子是不是也想和别的正常孩子一样生活?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可是我常会想:我作为老师,为他更好地活着又该做些什么呢?如果坚持,那又该怎样为之努力呢?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伴随着我看到他的每一天、每一节课。我想渗透他、启迪他,我希望奇迹能在他身上发生,也许我的行动有点微不足道,只能慢慢感染他、温暖他。只希望,他将来如果回忆起来能感受到生活的点点温暖,曾经有人这样关注他、祝福他。
    在这样那样的接触中,会让我想起这本书《活着》,会让我充满了接人待物的耐心。也许有些人觉得像是余华本人的一种自我分裂。他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但我认为,这种真实更让人追求美好,好好活在当下。
    书中的对话很多,看似肤浅的你一言我一语,实际上读来深深地被牵动到里面。如果让我写一本名为《活着》的书,我总是想让美好的方向引领着整个过程。
    人生之路千千万万,只要活着,总会承受,总能承受。风雨的洗礼,浪花的敲打,彩虹的照耀,阳光的滋润,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承受。就像福贵一样,坚强地度过了这坎坷的一生,却一直在静静地活着,这就是生命的信念吧,无论岁月的尘沙如何打磨,总于无声中默默坚持。
    我们的生活中,周围又有多少“福贵”?让我们重温最后那一幅温情的画面:福贵牵着老牛,在傍晚夕阳光照下,熠熠生辉……
    在读《活着》这十年间,我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磕磕绊绊,但是每当自己觉得痛苦的时候,就会拿来读一读,那种信念和勇气又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摸索前行。
    感谢《活着》,感谢福贵。
□范文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