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经开区: 抒写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图景

2021年财政支出近八成用于民生,百姓更有获得感——抒写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图景

长河小学校级足球联赛

袁桥镇辛庄村村民选新房

曹村社区二期项目

□本报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赵庆川

医疗、安居、教育……每个词语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2021年,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民生实事落在实处,把幸福写在百姓脸上。“去年经开区财政支出近八成用于民生,全区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群众期盼解决的教育就医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震秀说。

保障民生根基

托起群众幸福“安居梦”

抓好农村安居工程,就是干好头号民生实事。实事如何办出彩,办到群众心坎里?“老了老了,没想到还能住上楼房。现在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生活真是舒适自在!”1月4日,袁桥镇香坊赵村村民赵水清,坐在小区里晒着太阳,言语中透出满满的幸福。此前,香坊赵村被列入棚户区改造项目,村民被统一安置在小刘社区。1个月前,袁桥镇组织村民选房,顺利完成了安置工作。举目远眺,一栋栋承载着安居梦想的楼房拔地而起;远处聆听,一间间温暖明亮的房屋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行走在小刘社区,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安置社区。“绝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确保建设一个工程、筑就一个精品,让人民群众住上放心房。”这已成为经开区领导班子的共识。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经开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结合全区发展实际,申报了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列入了省棚改计划,在林庄社区、王庄社区、曹村社区、小刘社区、耿庄社区和沙王社区6大社区一期、二期分别实施,由区管委会统一部署,回迁房建设工作小组组织实施,建设232栋高层住宅、2.3万套安置住房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53万平方米。眼下正值寒冬,长河街道东七里铺幸福家园小区居民张红霞家中,阳光洒进温馨的卧室,客厅里一套暖橘色的布艺沙发,分外好看。临近中午,张红霞来到厨房,把厨具擦得锃亮,准备给全家包饺子。谈到搬新家的感受,她笑得合不拢嘴:“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城市更新,去年,东七等16个村庄2224户群众搬入3391套安置住房,曹村社区二期等4个棚改项目加快建设,新城家园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拆旧建新,还是在原基础上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提升,属于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区建设管理部部长马金东说。

办好民生实事

撑起惠民利民“健康伞”

1月6日,在小申村冬青卫生室,记者看到,卫生室内治疗室、输液室布局合理,环境干净整洁,各类常见药种类齐全,基本医疗设备摆放整齐,健康科普宣传栏悬挂在醒目位置,医生杨冬青正忙着为前来就诊的村民检查身体。“卫生室环境挺好,一般小病不用往医院跑。”对于卫生室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村民胡文萱直接竖起了大拇指。“平时工作忙,有什么头疼脑热,根本没时间去医院看病,一般都是趁中午来卫生室瞧瞧,对我们这些上班族来说,真是方便许多!”胡文萱告诉记者。目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常见病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冬青卫生室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推出特色上门服务。“人老了,病也多了,下楼几步就可以来看病,不方便时,医生还上门给输液,也甭让孩子们陪着,很方便。”65岁的村民马居良说。让基层百姓病有所医,是汇聚民心、关乎大局的民生实事。最新数据显示,全区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基层医疗机构共有167家,包括90家卫生室和77家诊所,实现了医疗服务全覆盖。“去年,我们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规范化星级管理,建立了‘培训+观摩评比+督导检查’的全链条工作机制,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全面提升。”区发展服务中心卫健部部长李琳说。去年,袁桥镇卫生院成了中医日间病房试点医疗机构之一,很多百姓慕名而来。“不用住院,医保还能给报销,这项政策太惠民了。”袁桥镇小刘村村民王清凤乐呵呵地说。她今年57岁,患有重度腰椎间盘突出,长年累月腰痛,但没时间住院。“住院费时间、花费大,听说这个优惠政策,赶紧过来试试,一结算发现费用要比之前少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治疗完就可以回家。”近年来,经开区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全面落实卫生健康各项中心任务,共建居民健康档案9120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但全区没有公立综合性社区医院,部分市民就医路途遥远,十分不便。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河社区医院及经开区疾控中心两大项目顺势而生。“目前,项目可行性报告已通过,手续完善后即可开工建设。”李琳介绍,医疗保障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两大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床位300张,全区有了综合性二甲龙头医院。未来,经开区医疗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就医新格局将初步形成。

擦亮育人品牌

谱写教育强区“奋进曲”

在经开区崇德中学的一堂物理课上,三三两两一组的学生在观察、操作、记录,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课堂上,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拿起课本,而是运用各类实验道具,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针对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整堂课气氛异常轻松活跃。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背后是学校的“硬核”实力。近年来,经开区敞开大门办教育,学习先进地区办学理念,崇德中学便是其成果之一。学校于2018年9月1日投入使用,校长由北京八中专门委派而来。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努力提升本校教师教学水平。“叮叮叮……”1月6日下午4点半,铃声响起,在德开小学就读五年级的学生张雯,并没有背起书包离开学

校,她和往常一样,先拿出了语文作业本,开始写作业。“老师就在身边,随时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写作业很有氛围。做完作业,还可以参加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社团。”张雯说。

在经开区,课后延时服务不仅覆盖了全体学生,还延伸到了教师当中。“为保障延时服务中社团活动的实效性,各学校盘活校内外资源,内部挖潜与校外聘用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区发展服务中心教体文旅部部长薛凤江说。近年来,全区加大投入改善办学环境,累计投资近17亿元,新建、扩建11所高标准、大规模学校,并配齐空气净化器、护眼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秉持开放办学的原则,多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办学新特色,实施名校集团化发展战略,激发良性竞争,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不仅仅是教育、医疗和安居工程,在经开区,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接连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的相继落地,都是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最好注脚。“这些代表的不仅是变化和成绩,更是全区党员干部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民生情怀。百姓的急盼急需,就是民生工作的指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存在于经开区当下,也将在未来绵延、经久不息。”王震秀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