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街道郭家庵社区第一书记王经华——退伍不褪色 奉献在基层

原标题:长河街道郭家庵社区第一书记王经华用虚心、耐心、热心、细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退伍不褪色 奉献在基层

□见习记者苗欣本报通讯员孙贤马俊强

“王书记每次和我们聊天,都会关心家里的老人孩子,像邻居大哥一样。 ”8月30日,长河街道郭家庵社区村民齐文菁说。

齐文菁所说的王书记,是今年上半年刚到郭家庵社区任“第一书记”的王经华。1978年出生的王经华,1995年12月入伍,在部队期间多次受到所在单位的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12月退役返乡务农,历任任庄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太阳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扎根基层20年,王经华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保持军人本色,把群众冷暖放在心里,听取群众心声,尽心竭力解决群众困难,赢得群众交口称赞,今年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当过兵的人有股闯劲儿,遇到困难敢冲敢干勇于担当,让人佩服。 ”尽管王经华在郭家庵社区工作的时间不长,但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建国对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已经有了深刻印象。

郭家庵社区2013年启动拆迁安置,因为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建成小区的高层楼房一直分不下去,群众怨声不断,上访事件时有发生。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难题,王经华向街道党工委表态:“一定会把工作做好的,请组织放心。 ”虽然是派出的干部,但他坚持吃住在村里,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拉近与村民的感情,利用一个月时间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为立足实际开展工作、破解难题奠定了基础。

“我到社区后,每天接待群众超过15人,大多是反映分房问题。 ”王经华到社区后,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组织分房。由于拆迁时间过长,拆迁资料、分房资料等基础数据丢失,分房并不顺利,王经华没有被麻烦吓倒,他协调社区分房小组完善了分房方案,采取建立一户一档的方法收集分房资料,并加强宣传,向群众讲政策讲现状,调动群众上楼的积极性。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组织召开“两委”会、全体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及时制定安置计划明细表,列出工作内容、时间节点,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今年4月16日,郭家庵社区分房工作终于顺利启动,一天时间就把74套房屋全部分到了居民手里。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早在2007年王经华担任任庄村村委会主任时就意识到,要想干好村里的工作,首要任务是建设过硬的村党支部。当时,恰逢当地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机,而村“两委”班子存在战斗力较弱、凝聚力涣散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干部党的宗旨观念不强,部分群众对村“两委”不认同、不配合,工作难度非常大。王经华发挥脑子活、思路多、见识广的优势,一方面,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分批次谈话做思想工作,讲形势、讲政策,动员大家抓住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机,带领村民大干一场,彻底摆脱“落后”帽子;另一方面,积极搜集外地先进建设案例和上级有关支持基层发展的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再次燃起了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热情。“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 ”王经华说,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干,实现大事小情有人管、有人帮,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大家心齐了,干事创业的劲儿就足了。

在王经华的家中,一直珍藏着一个“宝贝”,那是一枚优秀士兵的奖章。退伍后的王经华没事就拿出来擦擦看看,“它一直提醒着我,我是一名军人,要时刻以军人的准则要求自己,心里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做更多事。 ”王经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搬迁上楼后,世世代代在平房里生活养成的习惯,让许多村民适应不了上楼后的生活,王经华提出来要让群众实现村民到市民的转变。为此,他四处请教,学习成熟搬迁社区的管理经验,探索建立适合社区的管理方法:建立村规民约,实行楼长制,使广大居民慢慢适应楼房的生活方式。由于任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他所在的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工作先进单位”,个人也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