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筑基乡村文化振兴——先进文化塑魂乡村振兴有根

抬头寺镇移风易俗巡演
抬头寺镇组织书法比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带领老百姓经济上富裕起来,更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区社区(村)“两委”负责人任职培训开班仪式上,市政府党组成员、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鄂宏达说,精神文明是农村文化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重点实施农村铸魂、文明创建、移风易俗、乡村记忆、文化广场提升等五大工程,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内外兼修,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化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传承美德”……9月18日,记者在宋官屯街道席辛村村口、文化广场、主干道房屋墙体上看到,新绘的文化墙图案新颖,内容丰富,引人注目。
  “这些文化墙不仅美化了村庄的环境,丰富的内容也让村民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成了乡亲们的‘天然课堂’。”席辛村党支部书记韩少刚深有感触地说。
  绘制文化墙是我区各镇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之一。各村庄、小区按照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雕塑、有村规民约、有家训、有文体广场文化、有文化街的“五有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积极打造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风格各异的楼门文化、车库门文化及楼体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领文明好风气。
  区党工委宣传部(统战部)副部长杨玉红介绍,我区坚持把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创新弘扬、活动推动、载体宣传、典型引领、创建夯实等一系列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村庄建设,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出台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民文明素养三年提升行动纲要》(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进一步叫响“文明开发区、诚信开发区、美丽开发区”品牌。
  同时,突出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镇街、村庄、社区为重点,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不断创新方式、完善载体,突出解决好“传什么、谁来传、怎么传”等具体问题,目前已建起涵盖理论专家、文化名人、机关干部、道德模范、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宣讲专家库,即将开展相关内容的宣讲。
移风易俗提升内在美
  “村里红白事统一标准,村民们不必互相攀比,减少了铺张浪费,大家都很欢迎。 ”9月18日,付庄小区村委会会计傅玉宝介绍说。 2016年以来,付庄小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规定了宴席标准,并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婚宴标准要求300元以内,一桌10个菜,烟酒都在20元至50元,吃饭就是一碗大锅菜,丧事提倡厚养薄葬,取消了吹奏鼓乐、撒纸钱、焚烧纸扎冥币等形式;婚事提倡节俭适度,杜绝奢华攀比。小区内建设了500平方米的红白事宴席场所,对响应号召、节俭办红白事的村民,每户给予2000元的补贴奖励,真正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节俭理念深入居民心中。付庄小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区“十星级文明村”等,并获得省、市级“花园式小区”称号。
  “刚刚公布的上半年全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区获得全市第一名的成绩。 ”杨玉红表示,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各镇街结合省、市、区要求,积极开展的“五个一”活动。
  我区抓牢乡风文明建设这个“长远之计”,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印制下发一份文件、建立完善一个红白理事会组织、制定一套制度、签订一份承诺书、设计一份明白纸,全面推进全区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常伴”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目前,全区共有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社区(村)28个,市级文明社区(村)38个,区级文明社区(村)29个。
  不仅如此,我区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8年底,争取80%以上村庄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庄标准,到2020年建成10个乡风文明示范村。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深化“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家庭“以及“好媳妇好婆婆”等创建活动。举办“欢乐过大年、文明送祝福”、文明家庭挂灯笼、国学教育公益讲座等活动。今年以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巡演和道德讲堂基层巡讲60多场,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活动滋养精气神
  “我们的社区艺术演唱团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多的时候能到60多人。 ”9月19日,宋官屯街道前董小区居民吕霞说。今年60岁的吕霞是付庄社区艺术演唱团团长,年轻时就热爱文艺活动的她,工作之余爱和有共同兴趣的村民一起唱唱跳跳,去年担任演唱团团长后,更活跃了,不仅组织演唱团每周六下午的活动,还经常去街道其他社区演出,给居民送上丰富的节目。“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咱经开区建区20周年,最近我和几名团友正编排新节目,把咱们的幸福日子演出来。 ”外向爽朗的吕霞快人快语,高兴地说,“现在各村都有文化场所,节目还没排好,很多村就邀请我们去给他们表演了。 ”
  政府搭舞台,百姓“唱大戏”,是我区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以文化活动滋养居民精气神的举措之一。我区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新时代群众新需求,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实现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达标率100%。农家书屋不断完善,通过充实图书,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提高群众阅读量,开阔群众视野。今年全区投入140万元,加强镇街综合文化站、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做到人员、设施、经费、活动四落实,并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指导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场所全面实行免费开放。
  与此同时,还实施了乡村志愿服务工程,完善志愿开发区阵地建设。镇街层面、社区(村)层面分别建立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驿站并投入使用,成为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社区(村)内志愿者注册数量逐年增多。结合各镇街、社区(村)实际,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文化巡演等方式,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乡村文化振兴,还必须传承发展好优秀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留住乡村文化的根。”区社会事业管理部副部长宋永泉说。今后,我区还将深入挖掘现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做好岳庄空城遗址保护工程及孙膑墓研究。深入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及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乡镇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打造6处历史文化示范点,提档升级10处文化展室。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设乡村记忆馆、编写村史村志,不忘初心、传承记忆、留住乡愁,展现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我区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开展多形式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及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大文化文艺人才培训力度,镇街综合文化站指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文艺活动,各镇街文化站定期开展文艺骨干培训,每年举办公益性艺术培训均达20次以上。
□本报记者胥爱珍本报通讯员阎攀攀
短 评
让乡村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到文明乡风扑面,再到基层文化活动活跃繁荣,这背后是一个个日益健全的文化阵地的崛起,是一批批文化人才的涌现,更是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活力的彰显,是全区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理念的实践。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自下而上的振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固不可少,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乡村群众的内生动力,靠的是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加之全社会的共同帮助和推动。其中,文化的浸润和支撑作用不可替代,可以说,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抓住灵魂,乡村才能持久焕发光彩。
  让乡村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根在传承。不可否认,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确实有一些乡村面临着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化、乡土文化受到冲击等的严峻挑战。原本亲近的家乡,渐渐让一些人感觉陌生、有了疏离感、缺乏安全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保护好乡村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留住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加以继承创新,激发乡村的时代活力, “烧旺”乡村文化这把 “火”。
  让乡村文化焕发时代活力重在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要让乡村文化更具时代特色,焕发出时代活力,关键是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通过创新宣传、加强教育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胥爱珍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