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尖端设备织出差异化产品

◆刘志涛(左)与员工交流

  □本报记者 王志强 本报通讯员 李翔宇 陈国鹏
  从纺织厂到新材料公司,变化的不仅仅是公司名称。“纺织厂的下游是织布印染销售,新材料公司的下游是医疗卫生、美容行业等,下游已经完全不一样。 ”4月27日,山东德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涛说,传统纺织属于旧动能,靠资本驱动、靠单一产品驱动,2013年我们转型到无纺布,虽然距离纺织不远,但是已经是一种新业态。
  山东德润新材料,是传统纺织企业成功转型的典型——2017年,德润新材料公司产值2亿多元,随着新生产线的使用,今年产值有望再翻一番。
棉纺厂转型“无纺布”
  1977年出生的刘志涛,日本留学后,2007年接管家族企业——中原纺织厂。彼时的纺织厂是一家做传统纺纱的企业,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以纺纱做线为主。
  2011年,刘志涛遇到了大难题——棉花价格大幅提升。 2009年1.7万元一吨,到了2011年,价格升至3万多元一吨。加上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升高,利润点不断降低,中原纺织厂和其他纺织企业一样,遇到了寒冬。
  刘志涛进行技术创新试图解决劳动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问题。
  公司研发的专利产品绮丽纺,一吨可多卖2000余元,深得江浙一带用户的青睐,但是周边仿效很快,动辄上百万锭的生产量再次将刚站稳脚跟的中原纺织厂逼到绝境。
  此时,刘志涛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转型。
  机会留给有心的人。不久,刘志涛在参加东南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时,一位专家的演讲打动了他:棉纺企业可以转型无纺布,无纺布在医疗卫生、化妆品行业应用有很大的市场。
  会后,刘志涛和专家进行接洽,并到国外考察。
  无纺布市场前景广阔,通过特殊的水刺及热风工艺所生产的非织造材料,布面均匀细腻,产品柔软亲肤性好,可广泛用于生产民用清洁、医疗卫生、工业材料、美容材料等四大领域产品。刘志涛决定做无纺布。
“德润品质”获知名品牌青睐
  4月27日,4名德国技术人员正在该公司安装无纺布生产线——这是该公司的第五条无纺布生产线,也是第三条从德国进口的水刺无纺布生产线。
  成立于2011年6月的山东德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引进尖端设备生产高品质产品,迅速得到成长。
  公司在设备上舍得投入。在转型之初,刘志涛就使出了大手笔,向质量要效益——投资1亿余元人民币引进国外设备。“国内的生产线技术达不到要求,稳定性很差。国产无纺布生产线上一个螺丝坏了,整个就不能运转了。而进口设备功能性稳定性非常高。”刘志涛说,2012年,德润新材料花费880万美元从德国进口设备,总投资1.5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而这条生产线也成为当时长江以北的第二条无纺布生产线。
  这也是无纺布市场的行业壁垒——没有巨额资金支撑难以进入。
  有了生产线,有了产品,下一个难题就是市场。
  刘志涛分了两步走,一是抓产品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有进入市场进而发展壮大的可能;二是积极拓展市场。“进厂、加工、到客户那,我们的产品全部是信息化,比如一片纸尿裤,经过几道工序,每个工序是谁负责的,都可追溯。”刘志涛说,努力进行微生物、异物、物理指标、包装指标的控制,公司有一些专利,比如,滴定技术,如果产品中有微生物可以自动滴液体,而这种液体可以控制微生物。
  靠着全体员工的努力,产品质量过硬,赢得市场认可。 2013年7月份,德润新材料拿下恒安这个清洁用品生产大厂的订单,在行业中一举站稳了脚跟。
  截至目前,德润新材料与维达、恒安、宝洁、雨森、港兴、大拇指、水分子等众多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发力个性化订制产品
“如果当时我们企业不转型,便不会有今天焕发的生机。 ”刘志涛说。当初的中原纺织厂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如今转型的德润新材料公司,员工200多人,2017年产值达到2亿余元。这是原来的纺织厂所不能比拟的。
  技术上,德润新材料与东华大学、德州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东华大学的2名研究生长期在此。公司还是天津工业大学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结束后,如想在此工作的,可以直接转正,供需双方均很满意。“人才引进后,借助于人才优势培训员工,进行传帮带,带出更多的技术人员。 ”刘志涛说,目前公司技术人员占到员工数量的30%,公司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企业转变。
  有人才的帮助,企业想要的东西才有可能实现,德润新材料得到长足的发展。
  公司与时俱进,以“高科技、高起点、大规模、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先后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刺非织造材料生产线,依靠一流的科学管理体系、专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产品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未来我们想再上8条差异化生产线,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个性化订制,探索区块链和现有工业体系和互联网的结合。”刘志涛为德润新材料的未来发展谋划了新的蓝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