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外引内联 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圈

——我区聚焦合作办学、基层教研、教育队伍,发力教育改革

杨庄小学少先队代表大会

山师天衢新区教育协作体开展五年级同课异构研训活动

北辰小学开展交通安全课

太阳城小学学生课外阅读

记者刘潇通讯员殷洪华夏瑞崔晨阳

在新区加速起势的今天,如何打造适应发展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教育推动作用?今年以来,天衢新区大胆创新,紧紧围绕“外引内联”总思路,聚焦“合作办学、基层教研、教育队伍”三大主线,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此集聚,全力打造教育改革新样板。

成立教育协作体,实现初小贯通培养;集团化办学,传统名校持续高位发展,新名校不断涌现;实施人才培养攻坚行动,多措协同发力……一项项实干之举可圈可点,为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增色添彩。数据显示,今年,全区合作办学集团增至7个,新增省级规范化学校7所,区域联合校增至19所,市级基地、特色学校、试点校达21所。并建设教研共同体7个、获省级典型案例成果10余项,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聚力合作模式创新

集团化办学实现“遍地开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而集团化办学是创新合作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重要举措。

在天衢新区,由优质学校牵头,优先将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纳入组建范围,通过一长多校、委托管理模式,高标准组建的合作办学集团有7个。以山师天衢新区教育协作体为例,3年前,新区创新引入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集团与康博小学、太阳城学校和沙王小学开展合作办学,并以康博小学为牵头校,建立了全区第一个教育协作体。去年8月,协作体新增杨庄小学、东城小学和尚德小学3所学校,成立了以杨庄小学为中心的第二个教育协作体,统称为山师天衢新区教育协作体。

“大家想想,这里面介绍了几种小生物?蚂蚁、蟋蟀……”期末考试前夕,山师天衢新区教育协作体举行了“精品复习课堂”四年级同课异构研训活动。协作体6所成员校,每个学校四年级各提供1节语文、数学、英语展示课,共18节课,老师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变,展示多元课堂教学的魅力。3名省级教学骨干和区教研室12位评委现场听课、评课及指导。

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是山师天衢新区教育协作体的发展宗旨。这里如何让一家经验成为多家榜样,消除校际差距?答案是“一体化”机制。“集团选派优秀的管理团队和教学业务骨干管理运营直属校,同时对合作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整合优质资源,践行管理、教研、考核一体化,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相关负责人张光介绍,在集团化办学中,他们将已成熟的治理方式和体系与成员校融合,通过专业引领和支持,助推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提高治理效能和办学效益。从第一个协作体成立至今,6个成员校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5人次、省级16人次、市级53人次、区级390余人次。

集团化办学有拓展更要深耕。以集团化办学为基础,全区创新形成了全学段合作办学体系,统筹学前、小学、初中3个学段,嫁接合作集团成熟的“1121”教学模式、“220”自主课堂学习模式等先进办学经验,构建了7所合作办学直属校、12所协作校;为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今年,新区与市教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成了区域教研共同体。上半年,联合开展教研20余次,现场听课、评课、指导465人次,集中命题研讨15次,实现了中考备考、智慧教育等8个方面的专项对接。

“集团化办学就是让手指握起来,变成有力的拳头,打造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生态。”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部长韩立敏介绍,目前,全区的集团化办学结出了硕果。例如,牵手5大教育集团建立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中心”,开展办学管理、科研合作、师资培训等7个合作项目,已有62名教授、博士来新区讲学指导,17名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到高校任兼职教授,开展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专项活动100余场,实现了教育动能的多点辐射。“集团化办学只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冰山一角,而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培育一批群众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聚力基层教研管理

重塑分类课堂“新样板”

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却独爱钻研数学和物理的高米暄是太阳城中学的一名初三毕业生。最近几天,德州中考成绩公布,她超过德州一中录取分数线近60分,并提前进入竞赛班学习。

此前,高米暄的成绩并不拔尖,但她一直很喜欢理科,初中时经常在笔记本上记录、总结一些独特的解题方法。班主任王媛看到后,推荐她参加了全区的小规模培优课堂。她接触到了国家和省级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习视野和思路被彻底打开了。初三的几次模拟考试,她的成绩突飞猛进,一直稳居年级前十。

小规模培优课堂针对初三学生专门设计,是天衢新区初中生培优计划的分项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分层培优、精准育人,最终实现“同步优秀”的教学效果。目前,已开展培优大讲堂5期、培优小课堂上百场,培训学生1100余人次。现场,知名专家、中考命题骨干开课讲“干货”,不同基础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点的分层梳理和考前心理能力的良好建设。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优势,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初,天衢新区创新制定初中生培优计划,各学校结合初三学生学业成绩及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筛选,确定培优对象后,全区利用课余时间专门辅导。除了课堂培优,此计划还囊括了校长座谈、教师交流、学情调研等30余种形式。此外,面对中考改革新变化,全区还动员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在“促中补弱”上下功夫,让优等生冒尖、中等生提升、学困生转化。

有这样一个案例。初三上学期,曹旭转学到了同济中学,曾经,他的英语成绩非常不好,一直在班级倒数。甚至有老师对他说:“你就像永远跟不上来的落后分子。”这句话使他备受打击,对英语不再抱任何希望。转学后,同济中学的英语老师对他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求他从头打基础,比如每天背30个单词、英语听写达到90分。其次,增加阅读理解的题量,别人做一篇,他做两篇。当有一定进步后,一定会毫不吝啬地在全班表扬他。鉴于他发音较差,在课堂上,会经常点名让他回答问题,并及时纠正发音。慢慢地,曹旭的英语成绩进步很大,今年中考英语成绩137分。

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全区创新教学模式的案例数不胜数,创造的成果更是比比皆是。例如,首创小学段“联研共同体”模式,制定《天衢新区小学段“联片教研共成长”活动实施方案》,划分7大教研片区,由德开小学等4所龙头校对接乡镇18所农村学校,以强扶弱、捆绑教研;其余11所学校划分3大片区,竞争共进、按片考核。今年以来,开展联片教研50余场,骨干教师帮扶20余次,农村校新增市级体育教研基地1所,获批首个中华经典美读传承工程实验校1所。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全区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学特色校为引领,完善心理预警干预机制,邀请5名专家对16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定期对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目前,已检测学生15872名,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抗挫折专题教育,并开展特色评选、典型案例征集等70余次,构建起了全链条的心理健康教育屏障。

聚力教育队伍建设

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原来,让我准备一节公开课感觉痛苦不堪,属于硬着头皮上去讲。”近日,回想起加入俱乐部之前的情景,长河小学青年教师马娜还有些不好意思,“现在,我每周都参与俱乐部的听评课活动,通过加入项目课程研发小组,上公开课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轻松自如了。”

马娜所说的是长河小学的品牌文化培育俱乐部。俱乐部正式成立于2年前,由此前的名师成长俱乐部升级而成,目前团队培养了40余名“种子教师”。校长孟杰是俱乐部带头人,组建工作室后,针对如何有效激励教师成长,他以“我比昨天好一点”为核心理念,以项目式课程研发为实施路径,制定了“打磨精进、专业发展、成就优秀”的发展目标。

具体而言,俱乐部以项目组为单位,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抱团进行课程研发,并采用“日分享、周分享、小课题研究、读书、写文章”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如既有专家培训,也有学员分享;既有同课异构,也有异课同学;既有说课展示,也有视频学习……丰富的形式,让教师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状态下得到了多层次的学习提升。“这样一来,无论是理论方面的深入实践,还是执课能力的培养,加入俱乐部的老师成长均有目共睹,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其中。”孟杰说。

“外引”的同时,还要“内育”。为优化教师队伍,今年以来,新区指导各学校开设“教师成长营”“名师俱乐部”20余个,成立省、市、区名师领航、引航工作室28个,并开展“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送教等活动30余场。同时,严格落实“即评即聘”“期满考核”“分梯度选聘”工作,创新暑期研修形式,选派校长、骨干赴重庆、济南、威海等地高校学习,目前,有104人获评“双名”工程人选,新招聘省公费师范生129人。

“我们还在全市率先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从底线指标、群众满意度、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细化校长职级评审办法。”韩立敏说,创新评审办法后,全区实施校领导班子公开竞聘机制,将优秀教育管理者选拔纳入后备干部信息库,组织中小学校长培训、座谈会、调研等活动,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校长队伍。

此外,全区探索教研员管理考核机制,明确教研员下基层时间不低于70%,并依托学科基地配齐兼职教研员。今年以来,教研员以下单指导、点餐送培等方式,开展实践课、作报告、听评课、跟踪指导等活动270余场,定期开展教学视导、教研员基本功评比、命题设计等活动10余次,42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各项比赛荣获佳绩,37名教师主持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