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产业携手发力千亿级集群

——天衢新区借助“1+426”工作体系,推动传统、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记者刘潇通讯员韩哲周月冉张文智

优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百年老字号是传奇,传统老工业企业同样是珍宝。成立于1997年的山东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新型焊接材料为主,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区新材料产业的“明星企业”,发展几十年仍然生机勃勃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是“产业蝶变”四个字。

“蝶变的核心是按照现代公司的发展需求,保持一种时刻进取的精神,大刀阔斧地改革和创新。”聚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许慧敏称。

尤其近几年,新材料产业进入优胜劣汰的快车道,行业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残酷竞争。聚力公司深谙这一趋势,狠抓技术管理,将危机转化为了时机。“公司在消除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上下苦功,才有了逐浪市场的底气。”许慧敏介绍,主要就是对标国际尖端焊材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问题。同时自主打造全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引进先进的软件管理系统,实现降本增效。

突破技术瓶颈、寻求生产最优解才能更好服务市场,目前,聚力公司拥有技术专利20余项,产品类型达到200多个,广泛应用于桥梁建造、石油勘探、航空航天等领域,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是国家焊接材料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传统老企业为产业经济提质发展贡献新力量不单体现在个体的韧性发展上,同样还在产业链延展方面。2021年,聚力公司开始筹建聚尔盛项目,总投资5亿元,着力开发高端精密合金产品,项目共分3期建设,一期预计3月底全面竣工。在许慧敏看来,这是公司产品走向更高端的分水岭,“现在,我们不单是从焊材领域走向尖端化,更要从金属材料行业不断探索,项目开发和深加工的合金材料将为国家重大项目提供关键部件,也为新区整个新材料产业链条的拓展和丰富赋能。”

天衢新区成立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写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各项工作破题起势的新篇章,其中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是重要一环。“这包括集聚各方面创新要素,在延伸产业链条、传统工艺改造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链条完整、稳定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让‘老树’发‘新枝’,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区经信科技部部长孙光明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前,不只是聚力焊接,全区诸多企业身先士卒,紧盯行业先进水平,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增量提质、挖潜增效、控投降本、降耗减损,从而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如今它们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达到了70%,创新研发投入占比在逐年提升。今年是全区的“项目攻坚年”,将以项目大突破带动工业经济大跨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

打通新兴产业“任督二脉”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抓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要培育壮大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两条腿”走路,才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以天衢新区龙头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其增长势头颇为引人注目:10年时间,该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至优”的华丽蝶变,未来2年内,还将致力于形成1个300亿级的产业集群。

蝶变轨迹从2013年引进威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说起,开启产业发展强势头后,2018年,有研半导体落户天衢新区,双方合作建设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一期投资18亿元建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解决了我国集成电路关键配套材料“卡脖子”难题。第一个项目落地生根后,第二个项目如期而至,2019年,山东有研艾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正式启动12英寸硅片项目,投资62亿元,年产能可实现360万片12英寸硅片。去年9月,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启动第三个项目,建设集成电路用高纯溅射靶材项目,将形成年产5.3万块高纯铜、钽等靶材的能力。

项目纷至沓来的同时,越来越多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以及部分服务企业陆续入驻新区,产生了“1+ 1+1>3”的规模效应。此外,天衢新区将目光瞄准了消费终端产品,延链招引了明智高精密、华杰盈科、众铭安科技、钛康光电等上游配套供应商。“我们将电子信息作为‘一号产业链’,通过编规划、出政策、设基金、建园区等一揽子措施,大力扶持相关企业发展,目前打造了一个国家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天衢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涛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区成立以来,把电子信息、医养健康、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并通过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加快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

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128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超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9%,均为全市第一。同时,获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资金3500余万元、占全市比重接近50%。高新技术企业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企业的占比达23%以上,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俨然成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优势。“目前,全区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刚刚突破400亿元,我们立下了三年倍增计划,将以传统产业为依托、新兴产业为牵引,实施大企业培强、上市企业培植和‘金种子’企业培育的三大工程,通过打造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从而挺起新区先进制造业‘脊梁’。”李涛表示。

培植创新基因构建产业发展“大格局”

近日,山东华创融盛展示有限公司内机器轰鸣,50余名设备主管在智能系统前操控自动化生产线,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目前,公司的智能化程度达到了80%,营业额已连续3年稳定增长,今年引入2个新品牌后,业务收入预计达到5亿元。

华创融盛成立于2000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细分领域的行业隐形冠军、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公司正式迁入天衢新区,建设的一期项目占地6.5万平方米,包含生产车间、研发楼、办公楼,并且以179天的“超速”完成落地投产,眼下,二期规划建设的智能制造中心也即将动工。“有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是发展根本,政府的培优扶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谈及在细分产业领域做大做强的原因,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国庆一语道破关键。

如何打造有技术含量的“拳头产品”?答案是植入创新基因。公司是国内首个按照商业展示行业规划厂房、设计流水线的企业,早已将创新融入23年的“发展骨血”中,也覆盖到了研发、设计、生产的全流程。例如,除了生产方面实现智能制造外,设计研发环节有“金牌团队”,借用手绘图融入企业文化的形式,打造原创设计品牌,服务于后续的工业设计和生产环节。

发展壮大的背后彰显着政府的“培植路径”。华创融盛作为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抢抓京津冀产业疏解机遇的招商引资项目,从落地之初,便受到了格外“看重”:前期,新区招商团队不辞辛苦,保持紧密跟踪,经多轮深入洽谈、研判,顺利签约。此后,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一对一全力跟进服务,原本预计2年的工期,仅用179天建成了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运营中心、财务中心、物流中心,并顺利投产。“落户新区是最正确的选择!无论走到哪一步、遇到何种困难,都有人帮我们解决。”陈国庆说,得益于优质要素保障,疫情三年企业未停产、稳增长,而且将全部设备更新了一遍。

构建产业发展大格局,除了培植更离不开“反哺”。作为龙头企业的华创融盛,目前已吸引4家配套企业落户德州,大大节省企业物流成本的同时,更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及集约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透过华创融盛落户后的发展印记,不难探寻代表天衢新区营商环境的关键词:开放化、包容化、服务化。这也是全区构建产业发展“大格局”的核心,“在此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精简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政务生态,政府部门专心研究政策,从招商、落户、投产、发展都甘当企业‘店小二’,做到‘企业下单、政府上菜,招之即来、来之能办’。”李涛称,核心要义是千方百计帮助现有企业项目做大做强,让企业愿意为新区代言,反过来说,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招商引资”。“产业培植上,今年全区以‘1+ 426’工作体系为抓手,围绕其中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持续在四大中心的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打造上发力,同时为引爆两大片区赋能,努力在六大行动中产业培植、项目攻坚上争一流、作表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